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个世纪以来,语言研究的成果对翻译理论的探讨和深化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翻译理论家也在扩大他们的研究领域,为翻译工作开拓新的途径。在众多学科领域中,文体学是其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坚持翻译须随风格之异而调整译文,因而被吸收到翻译理论的研究中来。其实,风格就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洞悉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果译者不能识别并再现原文的风格,那么译作将很难产生相应的风格效果。毋庸置疑,风格在文学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常被大家认为是神秘的,虚无缥缈的。而且,当涉及到风格的翻译时,经常会引起风格可译和不可译的广泛争论。风格的成功识别和再现已经逐渐成为衡量文学作品翻译质量的一个标尺。本文基于翻译理论家刘宓庆的风格翻译理论,探索鲁迅先生《阿Q正传》译本的风格传递问题。刘先生的风格翻译理论着重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对源语言的风格识别;二是在此基础之上,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作者将用此理论来探究译者是如何处理原文中的语言特点和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问题,再现原文风格。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介绍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和本文的结构。第一章,作者介绍了东西方学者对风格的不同看法和观点,然后重点引出刘宓庆的风格翻译论。在第二章,作者主要介绍了风格的可译性。根据刘的理论,风格是可译的。风格的标记在中英文之间通常是可转换的。关键是先识别原文的风格,然后在找寻合适的方法再现它的风格。对应的策略有三种:对应式换码、重构式换码和淡化式换码。同时,作者还重点研究了《阿Q正传》的语言特点。在第三章,重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这篇小说的形式标记,并剖析了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中是如何传递这些风格标记,并运用了何种方法去再现原文风格。最后,作者对该论文作出总结,并指出识别和保持原文风格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译者抓住原文的风格内涵,多数使用了对应式换码,和其它两种结合的方式,在译文中成功再现原文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