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从1996年的54%下降到2011年的44.9%,降幅将近10个百分点。虽然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有“微升”趋势,但从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横向对比来看,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偏低的事实毋庸置疑。多数学者认为,过低的劳动收入占比对国民经济运行有很大危害。首先,相对于劳动收入份额逐年下降且处于一个低位状态,国民经济中资本所获得的收入份额就会过高,这将会导致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其次,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劳动收入占比过低所导致的“倒丁字形”收入分配格局,使占人口大多数且拥有更高消费倾向的中低收入者无力消费,最终抑制内需提高;最后,对于目前正在着力寻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劳动收入占比持续偏低将是一只危害巨大的拦路虎。在中国,政府的经济影响力巨大,也致力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探究政府财政行为和劳动收入占比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作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政府财政可以通过一系列内生要素对经济增长乃至经济成果在各要素之间的分配产生影响,并总结出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政府财政对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政策意义在于线性生产函数、外溢效应、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积累和R&D投资等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资本-劳动-政府三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模型推导表明政府财政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出,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追求社会最优经济增长率的前提下,政府财政可以通过改变税收水平和资本产出弹性影响劳动和资本收入份额。本文还基于2004-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财政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运用系统GMM法对省级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支出行为与劳动收入占比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在样本观察期内二者正相关,引入时间虚拟变量后政策效果明显;政府财政收入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影响为负;对比东部省份与中西部省份的财政行为影响差异时,东部地区财政支出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正向作用更加明显,而财政收入的负向作用不显著。另外,第三产业占比、物质资本积累、劳动保护等因素对劳动收占比有正的影响,人力资本、对外贸易等因素则对劳动收入占比产生了负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