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定量感觉测定及右美托咪啶的预防作用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stlin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定量测定较大剂量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观察小剂量右美托咪啶术前应用对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预防作用。   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R组(对照组)和D组(右美托咪啶组),每组20例。D组于诱导前20min给予右美托咪啶0.5μg/kg,20min持续泵注。麻醉诱导均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mg/kg、瑞芬太尼1μg/kg、依托咪酯0.2mg/kg、顺式阿曲库铵0.2mg/kg。术中麻醉维持: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瑞芬太尼以0.1~0.4μg/kg/min持续泵注至术毕,异丙酚以4~6mg/kg/h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前5min,术中根据血压、心率及BIS值调整药物剂量。两组患者均于胆囊切除后给予舒芬太尼0.1μg/kg静脉注射,术后根据患者疼痛情况,在患者要求镇痛时给予舒芬太尼5μg/次。采用VonFrey纤毛定量测定入室后、拔管后30min、1h、2h、24h手术侧和非手术侧皮肤的痛阈值,记录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用量,唤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30min、1h、2h、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4h内要求镇痛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   D组拔管后30min、1h痛阈值下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R组(P<0.05);两组瑞芬太尼用量无差异,D组异丙酚用量明显少于R组(P<0.05);D组唤醒时间与拔管时间较R组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管后30min、1h、24hVAS评分无明显差异,但拔管后2hVAS评分D组低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术后24h内要求镇痛的例数少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异。   结论:   采用Von Frey纤毛定量测定相同位置皮肤痛阈值,通过比较术前术后及手术侧和非手术侧痛阈值的变化,为痛觉过敏的发生提供了更为客观的依据,与以往单独应用VAS评分相比,二者结合则更有利于判断疼痛这种主观感觉的客观存在。麻醉前应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可减少术中麻醉药的使用,有利于手术患者麻醉后早期唤醒和平稳拔管,且明显降低瑞芬太尼麻醉后早期痛觉过敏的发生率和手术患者术后2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