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为选题,并是结合我国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为背景。2001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已经实施10年。新课程实施10年,也就意味着它已完成第一周期的启动、尝试、深化、推广阶段,逐步走向新一轮的总结、深化、创新阶段。及时了解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的实施状况,以及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变化,诊断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反馈和借鉴。同时,可对传统的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进行反思和改进,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体育的有关理论,为学校体育思想宝库增添新的内容。因此,对10年来体育课程改革的成绩和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刻的研究和总结,就显得尤为必要。课程评价研究在80年代末成为了我国课程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至今仅有20多年的历史。课程评价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最早的课程评价理念提出者柏拉图把课程评价定义为,没有经过检验的课程是不值得的学习的课程。泰勒也认为,课程评价是检验学生实际变化,课程目标达成程度,是课程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同时期的学者对于课程评价的概念认识各有不同,因此很难对课程评价的概念给予统一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至少都包含了以下三点内容:一是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二是检验课程的应用效果是否是与课程设置的目标相一致;三是课程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将为今后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资料。课程实施是多维度的,仅仅用单一的指标去评价是不全面的,需要多个指标从不同维度进行评价。这就要求研究者要运用多种评价工具从不同方面来搜集资料。当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最完善的测量课程实施效果的工具,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它特定的适用范围。本文是从文献综述、问卷调查、量表测定和现场测定等几个方面来对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力求多角度评价我国体育课程实施效果。全文共分为7章:第一部分是研究概述部分。介绍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路线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课程含义、体育课程含义、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特点、课程评价的含义、教师变化、学生变化以及体育校本课程理论研究、开发模式和实践。第三部分是运用“教师关注为本采纳模式”量表进行测定,评价教师所处的实施阶段。一个是SoCQ量表,测量教师课程实施心理发展阶段;另外一个是LOU个案研究,测量教师课程实施行为所处的阶段。第四部分是运用学生、教师调查问卷评定体育课程实施程度。第五部分是系统观察课堂测量工具测试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学生"On-Task"测试表格,评价老师是否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二是学生的成功率,评价教师课堂目标设置是否考虑了学生个体水平差异;三是SOFIT测试,目的是评价学生的活动水平、教师的课堂环境和教师的干预效果。第六部分是计步器测量体育课堂中学生的MVPA运动时间。第七部分是总结论与研究展望,主要是依据本人的研究提出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通过上述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已经转变,学生不仅喜欢体育运动,也喜欢现在体育课了。学生对体育课程价值理解比较全面。学生充分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学生的体育行为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学生不仅仅自己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同时带领家长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都感到非常的满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水平2、水平3、水平4学生在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变化以及对体育教师教学满意度差异性不大。从省、市分类比较来看,江苏、上海、福建、天津、广东安徽、北京、四川等省市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变化、体育行为的变化以及对体育老师教学认同度略高于其他省市。(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的课程观念发生了变化,对“健康第一”的理解居首位。教学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教与学的比重有所变化。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学方法实用、适用,注重培养体育课堂气氛、注重学生的因材施教,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内容多样化,重视开发本土资源,重视开发校本课程,重视学生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提高。体育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中,重视了运动技能教学。体育教师更加地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有机结合。(3)"SoCQ"测试结果显示,我国体育课程实施水平已经进入了阶段5的“合作”阶段,课程实施效果明显。11-15年教龄的体育教师课程实施效果最好,基本已经进入了阶段6“再聚焦”阶段。“LOU”测试水平结果显示,我国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水平已经达到了的水平6的“合作”阶段,正在进入水平7的“更新”阶段。男体育教师体育课程实施水平略高于女体育教师。研究结果也提示了学习规模、学校历史、学校人口和领导支持等条件也是体育课程实施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4)学生"on-task"比率课堂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学生"on-task"比率95.12%,略超于BTPS规定的学生"on-task"比率95%,证明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有序,学生课堂秩序较好,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非常显著。水平2学生"on-task"比率比水平4学生on-task比率略高,说明水平2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好于水平4。(5)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课堂测试结果表明,我国的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是81.13%,略超于BTPS规定的学生运动参与成功率80%,说明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比较高。水平3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要好于水平1。(6)体育课堂学生的MVPA运动时间与课时的百分比是53.6%,达到了BTPS体育课堂学生运动时间至少占课堂时间的50%标准。说明我国的体育课堂中学生的运动量、运动时间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教师课堂管理时间与课时的比例是17.88%,达到了BTPS体育课堂管理时间占课时比例的15-20%,说明了体育教师课程计划安排合理。教师知识讲解时间17.48%,略高于BTPS标准确定的10-15%,提示了我国体育教师在知识讲解方面还需要精讲多练。学生的体能练习时间均值是22.67%,学生技能练习时间均值是22.31%,达到了BTPS的20%标准。这说明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更加注重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从研究结果来看,水平5学生的MVPA运动参与时间、运动参与的体能和技能练习时间还需要加强,教师的教学计划还需要进一步从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体。(7)计步器测试我国初中一年级学生MVPA平均步频是71.92步数/分钟,略大于预测标准完成50%体育活动运动时间的分水岭71.81步数/分钟。学生的步频集中分布在65.3-73.2步数/分钟之间,说明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效果明显。(8)我国体育课程实施效果总体来看,城市好于农村。江苏、上海、福建、天津、广东、安徽、北京、四川等省市体育课程实施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