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东北地区水灾频发,尤其是晚清时期,随着东北地域开发,在经济与社会获得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逐渐遭到破坏,水灾发生越来越频繁,给当时的小农经济、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极大影响。本文从区域经济史和区域社会史的视角,探讨了有清一代东北地区水灾及其打击下的小农经济、灾民生活、社会冲突、政府与民间的救灾应对措施,了解把握水灾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对清代东北地区的水灾与其影响下的经济、社会,以及政府的荒政、民间救助等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力图揭示水灾影响下的东北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规律,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今后的防灾、救灾工作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全面考察了清代东北地区的水灾,对水灾类型、水灾统计、水灾分布及水灾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介绍了特大水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了其成灾的原因。认为清代东北地区水灾发生频繁,地域分布广,地区差异大;特大水灾多,波及范围广;成灾原因多,不仅有气候变迁、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也有人口增长、土地垦殖、森林砍伐、水利不发达、战争、苛政等人为因素。第二章论述了清代东北地区水灾对小农经济的打击,劳动力资源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凋敝,商业萧条,财税减少。认为清代东北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小农经济社会,防灾、抗灾能力薄弱,一旦发生水灾,就会对农业造成破坏,不仅吞噬无数的人畜,造成农业劳动力资源短缺,而且淹没农田,毁坏庄稼,造成土地荒芜,农作物减产,粮食歉收,进而引起商业萧条,财税减少,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第三章论述了清代东北地区水灾对灾民生活的影响。认为水灾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最大,频繁的水灾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和生存,导致生存环境恶化,物质生活匮乏,灾民生活极其悲惨。水灾后的灾区到处“灾黎遍地,啼饥号寒”,“饿殍载道,积尸盈野”,灾民无衣无食,饿死、冻死、病死的比比皆是,广大灾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生活异常凄惨。第四章论述了清代东北地区水灾所造成的社会冲突,抢粮、闹灾、抗捐、盗掠活动频繁,加剧了社会危机。认为在清代东北地区的特大水灾中,一些失去正常生活秩序的人,开始到处抢掠,抢粮、闹灾、抗捐、盗掠活动不断出现,从而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社会秩序紊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进而影响了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行,破坏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第五章论述了清代东北地区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救济举措,包括赈济、蠲缓、平粜、设立粥厂、广施借贷、安辑流民、以工代赈等救灾措施,以及仓储备荒、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防灾减灾措施,并对救灾的实效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救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情,挽救了经济损失,救助了灾民生活,稳定了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清代小农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加之各级官吏报灾不实,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政府财力有限等,所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各种困难。第六章论述了清代东北的民间救助,包括设立慈善机构,置办民仓,筹办义赈等。认为在清代小农社会里,仅依靠政府救济并不能完全解决灾民问题。所以,清代统治者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和提倡民间自救。广大灾民为了挽救自身,常常自发组织起来互救互助,社会各阶层也纷纷组织各种形式的民间义赈,救灾济民。结语部分对清代东北地区水灾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几点结论和历史启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认为水灾的发生是连续不断、不可避免的;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关键是要完善救灾体系,进行科学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