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余华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个出生在60年代的作家,在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一直以多变的风格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本文以余华作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作家的一个典型个案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创作风格的三次转型,探讨他的创作过程中对外国文学的接受、对自我民族身份和传统的重新认同,以及在全球化消费主义浪潮影响下的裂变,试图引起大家对当代作家复杂的文化处境和新世纪文学走向的关注。本文的第一部分着重研究余华80年代的小说创作。余华最初以感伤、唯美的风格登上文坛,随后接触到以卡夫卡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获得了对文学“真实性”的重新认识,树立了追求内心真实的创作观,也确立了他的先锋立场。先锋时期的余华小说是现代人荒诞生存的寓言,是死亡、暴力、血腥交织的人性悲歌,同时还大胆运用颠覆性结构,构建现实与梦幻交织的叙事迷宮,描绘感官化的世界,进行各种自由的形式试验。这一时期的小说在精神内核和艺术形式上都与西方现代派文学有着某种相似性,明显地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第二部分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9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上。余华90年代的转型是先锋创作自身的困境、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文学自我意识觉醒以及作家自身创作观念转变共同影响下产生的。三部长篇小说对中国传统的“性善论”的认同、对现世人生的珍视和对死亡的回避倾向,代表着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同。小说中鲜活人物形象的出现和趣味性的加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向传统现实主义的回归。同时,余华这一时期的转型,又也与外国文学的影响分不开。小说对死亡、苦难的关注、对日常困境中的人性的发掘都是先锋现代性的延续,其体现出的悲悯情怀、单纯的力量以及叙事上的重复与丰富都与西方古典传统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关系。第三部分研究余华的近作《兄弟》。世纪之交的文学现实主义回流和全球化消费主义浪潮对文学的冲击深深地影响着余华的创作,《兄弟》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复调风格,作者意图向西方十九世纪文学传统靠拢。同时小说中也充斥着身体欲望叙事、变调的悲情叙事和失真的夸张、反讽以及符号化的语言,是消费主义的狂欢。余华创作的三次转型代表着中国当代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处境下积极的应对策略,是作家在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的突围与裂变,也是一个不断寻求新的平衡的过程。而余华现阶段面临的考验,也是走向全球化消费时代作家们共同面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