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是美国现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1976年,他以“对当代文化富有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晃来晃去的人》和《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精神流浪汉模式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这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被社会排斥的、异化的、孤立无援的、精神上的孤独者,他们被统称为“晃来晃去的人”。本文尝试就索尔·贝娄不同阶段但联系紧密的这两部精神流浪汉模式的小说进行研究,以探讨这两部作品中的犹太性、异化主题和创作技巧的异同及演变。
全篇论文正文部分共有三章。
第一章是作品蕴含的“犹太性”,本章从犹太民族的特殊性及其文化根源的层面切入来解读这两部作品的丰富内涵,在对“犹太性”界定的基础上分别从犹太原型、犹太母题和犹太伦理三个角度来解读这两部作品,接着比较两部作品中犹太性的嬗变及其成因,《晃来晃去的人》中的犹太性是表面局部地呈现,而《赫索格》的犹太性则是较为隐蔽地埋藏在字里行间。
第二章是作品表现的异化主题,本章首先分析两部作品中的异化主题,接着探讨两部作品回归模式的不同,《晃来晃去的人》中的约瑟夫回归的途径是向现实妥协,《赫索格》中的赫索格回归途径是积极地用自己的行动适应现实和试图改造现实。
第三章是独特的叙述手法,本章分析《晃来晃去的人》中日记体和《赫索格》中的书信体。贝娄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到了适合表达异化主题、揭示人物内心的艺术形式——日记体和书信体。日记体和书信体这两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分别给予小说中主人公约瑟夫、赫索格寻找自我本质和生活智慧的行动的最恰当形式。贝娄对这两种自传体方式的运用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文学效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