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戏曲中民间语言现象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o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活态的表演模式最大程度保留和呈现了古代社会民众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需求。戏曲作为古代民众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在民间大众与皇宫贵族中广泛传播,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表演内容与说唱语言根植民间社会,和民俗文化、民众生活密不可分。元代作为古典戏曲兴盛时期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戏曲形制与表演模式。到了明清时期,古典戏曲走向成熟与繁盛,其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的戏剧角色、完整的表演体系为呈现古代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古代社会各类民俗事象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其中,民间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民众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且最为基本的语言。在民间语言中大量包含诸多民众日常生活习俗与文化需求。通过历代戏曲剧本的梳理,对中国古典戏曲中民间语言资料进行分类与整理,进而了解古典戏曲中民间语言的存在与使用问题以及古代社会民众的生活原貌以及文化习俗。古典戏曲中的民间语言类型繁多,本文主要针对戏曲中最普遍存在民间语言进行分类与分析。在文章的第一章便从戏曲的创作者、观众和表演者这三个组成完整戏曲表演活动的组成群体出发,分析了为何古典戏曲中大量存在民间语言。通过对古典戏曲搜集到的民间语言的分析,总结出戏曲中民间语言普遍具有仪式性、民族性、通俗性、戏谑性以及时代性等特点。通过对古典戏曲中的民间语言进行分类,将吉祥语、讽刺语、玩笑话、俗语以及行话作为文章的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戏曲剧本和文献材料,对这几种包含大量民间习俗与功能的民间语言展开具体分析与讨论。其中吉祥话反映了不同场合下民众的求吉心理并通过大团圆结局展现出中国式的思维模式。玩笑话和讽刺语则从另外的角度展现古代民众的精神娱乐需求以及在欢笑声中对社会现实和封建统治的讽刺。俗语是民众长期生活经验的精辟总结,行话则反映古代社会不同行业的生存状态。通过探讨这些不同类型的民间语言在戏曲中具有的意义以及存在原因,阐释这些民间语言在古代民众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运用民俗学与语言学交叉研究的方法对古典戏曲剧本进行详细整理,结合历史文献、地方志、方言志、文人典籍等诸多历史文献,深入分析古典戏曲中的民间语言问题。通过剧作家的创作动机、观众的精神与审美需求和表演者的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解读民间语言、古典戏曲、民俗文化、民众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共同形成了古典戏曲中独特的民间语言。
其他文献
两汉文学佳作颇多,优秀作家辈出。《文心雕龙》对文学史有细致的梳理,对汉代作家也有不少评语,但这些话语没有集中在专章之中。对刘勰论两汉作家的话语进行细致搜集与整理,有
动物寓言以拟人化手法,把动物的自然特性和人物的社会性巧妙地结合,并予以人们警戒和训教,使人们从中获得朴素的生活哲理。本论文以蒙古地区传播的“染毛狐狸故事”为研究对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自宋代注杜诗开始兴盛,此后踵事增华,至明清时候已经蔚为大观,有“千家注杜”之称,《钱注杜诗》即其成果
《战国纵横家书》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部内容类似《战国策》的帛书古佚书,全书共二十七章,一万一千余字,除十一章可见于传世文献外,其余十六章全为佚文。本篇论文
周济是清代著名词论家他的词学理论影响最大的部分可以粗略分为三个方面。一为词史论,二为寄托论,三为正变论。从清词的发展来看,词史论抬高了词的地位,使词与诗并驾齐驱;寄
魏晋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上承汉代儒学,下延玄学之风,玄学在魏晋之际尤甚。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成为当时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贤”
从本质上说,情报工作只是建立一个基础的数据库的工作,但并不意味只要数据内容收集足够多,就达到了情报工作的目的了。数据的合理编排、完善的组织结构、丰富的检索方法,便
本文首先介绍电视剧文学剧本《血梅花》改编自胡学文的小说《血梅花》,是一部典型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文学剧本。简述该剧以一个普通猎户柳东风为中心,以东北联军抗日活动为背景
明代万历时期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又一个黄金高峰时期。万历时代的许自昌能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因其创作了《水浒记》。许自昌出身在苏州甫里的巨贾之家,修筑可以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肖亦农是一位颇具特色的作家。在他的小说里,有一位无时、无处不在的主人公,她叫黄河。在作者笔下,河套地区被称为“金色的弯弓”,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