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河北省小麦玉米两熟主产区选取10个县(市)作为研究的代表站点,其中包括山前平原区的徐水、定州、藁城、辛集、赵县等5县(市),黑龙港区的固安、河间、深州、景县、曲周等5县(市)。并获取了各站点1973年至2007年35年的气象资料,包括逐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日蒸发量、14时风速和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结合河北省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确定理论生育进程(即确定某地某年各阶段时,以冬小麦最适播期为起点,依据每个阶段所需积温进行划分冬小麦的生育阶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河北省冬麦区气候生产潜力偏离光温生产潜力的大小及其与光温生产潜力的比值(又称干旱减产率)、变异系数、相对变率等,以及冬小麦3个生育阶段自然水分亏缺率的计算及与干旱减产率的相关分析,分析河北省冬小麦气象干旱减产率的时空变化与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各种干旱等级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①河北冬麦区气候生产潜力低、地区间差异明显、年际间波动大;两区的干旱减产率≥40%的年份都在4/5以上,十年八旱。②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同一地区年际间波动十分显著且年代相对变率随时间往后推移有明显升高的趋势。③冬小麦干旱减产率与冬小麦中期的相关性最为显著,与冬小麦后期的相关性显著但低于小麦中期。且中、后期水分亏缺率≥60%以上的年份在1/2以上。利用冬小麦越冬冻害因子权重法研究了河北冬麦区10站点34年度越冬冻害风险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河北平原南部的邯郸、邢台南部一带为冻害发生风险的低值区,河北冬麦区北部偏东的廊坊、沧州一带为高值区,保定、石家庄、衡水等河北平原的中部地区为中值区。②80年代冻害发生风险最高,70年代次之,90年代及2000年以后冻害发生风险依次降低。80年代以后所选的全部站点其冻害发生风险的线性趋势都呈下降态势。各地34年中越冬期负积温、极端最低温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③黑龙港区中度以上越冬冻害发生的风险概率明显高于山前平原区。山前平原区冬小麦发生重度冻害的平均风险概率为4年1遇,黑龙港区为3年1遇;2个生态类型区冬小麦发生极重度冻害的平均风险概率均约10年1遇。通过分析藁城市在灾害年份仍然取得高产的典型实例,从其“缩距增行减水调肥”节水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提炼总结3点应对冬小麦干旱和越冬冻害的农艺技术措施:①选用抗旱性强、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种,适期晚播,冬前应变灌溉,尤其要强化越冬水一水防二灾的作用,尽量保证春季第一次肥水时间能推迟到拔节期,以有利于形成合理的高产群体和产量结构;②秸秆覆盖还田、改革种植样式,减少农田无效水分蒸发,提高抵御干旱能力;③提倡保护性耕作保墒抗旱,推行小畦灌溉快速应对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