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区高速公路走廊带受小区域环境影响易形成相对固定的雾区路段,其受限的可视空间对安全行车非常不利,且交通事故多为连环追尾,死亡率高、社会负面影响广。当前雾区交通安全控制存在限速方案效果量化评估与车距控制标准较笼统、雾区交通安全设施选型与布设经验成分较大等不足,雾区行车管理理论的丰富和保障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更加合理、有效、低成本地落实行车安全对策。
论文首先明晰了雾区路段的一般特征,分析了典型雾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和机理,研究了能见度仪观测获得的气象光学距离与人眼能见距离的关系;以停车视距模型为约束确定不同雾况水平下的自由流车速,选择基于M/M/1排队理论的流量—速度曲线得到不同雾况水平、不同交通量下的理论建议限速值;然后以优化《雾天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控制条件》(GB/T31445—2015)中的限速方案为目标,能见度>100m时(相邻车道限速差≥15km/h),以150m/250m能见度下的限速值为例,在VISSIM中模拟4车道高速公路中低等交通水平下大车率分别为10%、20%、30%、40%时的分车道限速、分车型限速和分车道分车型速3种限速方案,选取中小客行程时间、断面交通量、车速带平均值和最小安全距离达标率K等指标并采用基于AHP的加权Topsis综合评价法评价限速方案的优劣;能见度≤100m时,基于限制大型车驶入的车辆管理方案,以50m能见度下的限速值为例,分别模拟6种不同交通量水平时的限制车型方案,依据达标MSDE均值R和车辆冲突率F两类指标随交通量的变化规律提出当入口交通量>2500vph~3000vph,可采取限流措施;最后建立简化的汽车制动距离模型并采用Carsim/Trucksim车辆动力学仿真技术获得不同初始车速、制动系压力下的汽车制动距离验证其有效性,并基于此构建雾区安全车距计算模型,得到雾区安全车距控制标准。
以云南宜毕高速公路为依托,依据2015~2017年9处路段的的能见度观测数据(大小和频率)将其划分为5级,在一/二/三/四级响应雾区路段制定了交通诱导标志和视线引导设施布设方案,并基于实时能见度提出宜毕高速公路雾区路段交通安全控制措施以及初步建立了雾区交通安全保障联动系统。研究成果为宜毕高速公路雾区路段运营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丰富了雾区行车安全控制理论与保障技术体系。
论文首先明晰了雾区路段的一般特征,分析了典型雾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和机理,研究了能见度仪观测获得的气象光学距离与人眼能见距离的关系;以停车视距模型为约束确定不同雾况水平下的自由流车速,选择基于M/M/1排队理论的流量—速度曲线得到不同雾况水平、不同交通量下的理论建议限速值;然后以优化《雾天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控制条件》(GB/T31445—2015)中的限速方案为目标,能见度>100m时(相邻车道限速差≥15km/h),以150m/250m能见度下的限速值为例,在VISSIM中模拟4车道高速公路中低等交通水平下大车率分别为10%、20%、30%、40%时的分车道限速、分车型限速和分车道分车型速3种限速方案,选取中小客行程时间、断面交通量、车速带平均值和最小安全距离达标率K等指标并采用基于AHP的加权Topsis综合评价法评价限速方案的优劣;能见度≤100m时,基于限制大型车驶入的车辆管理方案,以50m能见度下的限速值为例,分别模拟6种不同交通量水平时的限制车型方案,依据达标MSDE均值R和车辆冲突率F两类指标随交通量的变化规律提出当入口交通量>2500vph~3000vph,可采取限流措施;最后建立简化的汽车制动距离模型并采用Carsim/Trucksim车辆动力学仿真技术获得不同初始车速、制动系压力下的汽车制动距离验证其有效性,并基于此构建雾区安全车距计算模型,得到雾区安全车距控制标准。
以云南宜毕高速公路为依托,依据2015~2017年9处路段的的能见度观测数据(大小和频率)将其划分为5级,在一/二/三/四级响应雾区路段制定了交通诱导标志和视线引导设施布设方案,并基于实时能见度提出宜毕高速公路雾区路段交通安全控制措施以及初步建立了雾区交通安全保障联动系统。研究成果为宜毕高速公路雾区路段运营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丰富了雾区行车安全控制理论与保障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