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由单位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为保证各项经济事项的效率和效果,规避管理风险,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有效履行公共受托责任而制定的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的总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增强,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政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对承担社会公共服务的行政事业单位投资也越来越大。财政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也更加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的使用绩效,相应出台了财政全面预算、国有资产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规范,并对实施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检查,如小金库专项治理、全面清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等,使财政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和精细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是一类涵盖范围广泛、人员结构复杂的特殊组织体系。但长期以来,由于起步较晚,内部控制薄弱,监管不力等因素,行政事业单位对自身内部管理较为宽松,多数单位的制度建设落后,不能按照预算制度严格把关,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010年财政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2012年财政部又拟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这意味着: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逐步建立之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也将势在必行。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从2014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按照北京市财政局的统一部署,笔者所在的北京科技协作中心全面展开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工作。本文基于本单位内部控制的案例分析,采用了文献研究、定性分析、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文献资料和相关理论的研究,从北京科技协作中心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理论研究。并结合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关于内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最后得出研究结论:第一,梳理并明确部门职责,使之没有交叉,避免资源浪费;第二,建立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从而合理地规避风险;第三,建立更为完善的预算考核机制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第四,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信息的安全有效;进一步加强外部审计和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提供一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