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门,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伴随着建筑的产生而出现的。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尽管“门”的起源相似,但其发展演变却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过程:一种是不断将其丰富、衍化,并对其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涵义;另一种则是将它逐渐淡化和简化。反映在建筑群体的大门上,由于它是单组建筑群与城市空间的出入口,是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过渡,是限定群体空间的节点,在功能上不仅需要满足通行、防御功能,更具有标识及界定作用。在是否设置大门的问题上东西方历来存在分歧,因此在各种文化逐渐融合的今天,国内建筑界存在这样的状况:一方面出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内向围合”的心理,仍然在群体建筑建设中设置大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借鉴国外形式,不设大门而改做广场的入口形制;更有一些将大门视作建筑附属品的草草设计了事的现象存在。然而大门是构成城市整体形象、彰显个体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些纷繁复杂的设计现状?如何解决存在的诸多问题?这应当引起专业设计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文章力图从门的起源、发展进程中,探究蕴含其中的文化涵义,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相关研究著作、实例图片及现场调研工作等方法,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寻找符合现代文化、审美标准的大门设计方法,并做一简单归纳总结,即:1、自身功能的完善。包括对人车流的分流方式及通行能力的处理和对大门本身提供的室内使用空间的设计;2、与整体环境的协调统一性。包括与主体建筑的配合、衬托,以及对于大门自身所处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协调;3、大门自身的造型特点。现代的大门设计,防御性已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其标识功能的强化。大门是建筑群给人的第一印象,因此与整体和谐而又有自身特点的形象设计是大门设计中需要重点思考和推敲的部分。结合理论成果,对于学习过程中从事的三个大门设计案例进行简单介绍和分析,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和检验理论成果,并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