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位论文对安徽铜陵地区丹皮根腐病菌的酯酶同工酶谱、可溶性蛋白图谱、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群体遗传多样性、枯草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对其拮抗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丹皮根腐病菌的酯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电泳分析本文采用不连续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安徽铜陵的11株丹皮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分析,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11个丹皮根腐病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在Rf为0.79处各有1条酶带,但各个菌株酶带的深浅、浓淡均有差异,根据酶带的强弱可以将其分为4种类型,在Rf为0.79处的酶带为安徽丹皮根腐病菌的特征性酶带。11个菌株的可溶性蛋白酶谱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各菌株的主谱带数可将其分为4种类型;从谱带迁移的位置可以看出,11个供试菌株的可溶性蛋白酶谱主要分布在4个区域内,在Rf为0.06、0.13、0.54、0.61和0.66的5条酶带为安徽丹皮根腐病菌的特征性酶带。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电泳均表明各供试菌株在遗传上具有相似性,且种内变异程度较小。2丹皮根腐病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测定供试病原菌株的果胶酶活性有一定的差异,酶活性在0.131U-9.135U之间,且各供试菌株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供试菌株中F-D-3和MD-2-5在第2d的酶活性比第4d的稍高,第6d和第8d逐渐增强,其中第8d达到最大值,第10d又逐渐降低。菌株GH-1-1和FH-1-1在第2d和第4d酶活性逐渐增强,第6d有所减少,第8d达到最大值;菌株MD-1-6在第2d、第4d和第6d酶活性逐渐增强,其中第6d达到最大值,第8d和第10d有逐渐减弱的趋势。供试菌株的纤维素酶活性有一定的差异,酶活性在0.880U-3.880U之间。各供试菌株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供试菌株中F-D-3在第2d、第4d和第6d酶活性逐渐增强,其中第6d达到最大值,第8d和第10d逐渐减弱;菌株GH-1-1、MD-1-6和MD-2-5在第2d、第4d、第6d和第8d酶活性逐渐增强,其中第8d达到最大值,第10d有所减少;菌株FH-1-1在第2d、第4d酶活性逐渐增强,第6d稍有减弱,第8d有所上升并达最大值,第10d的酶活性减弱,其中出现两个峰值,分别是第4d和第8d。3丹皮根腐病菌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安徽铜陵地区的丹皮根腐病菌株群体之间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产生了101条RAPD带,其中70.3%具有多态性。采用DP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λ=0.5167时,供试的30个菌株可分为3个RAPD组。其中RAPDⅠ组中菌株HQ-3-2、XSS-2-1和FH-2-4以及RAPDⅢ组中菌株HQ-4-1、GH-1-1和JWL-3-1亲缘关系非常相似。4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对丹皮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试验采用划线法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丹皮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供试病原菌株无显著抑制效果。5哈茨木霉菌株对丹皮根腐病菌拮抗作用及其机制分别采用对峙培养法和杯碟法研究了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H-1菌株对丹皮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平板对峙培养3d后,哈茨木霉菌株及病原菌沿接种点连线方向的生长均受到抑制;各病原菌被哈茨木霉包围后均有所缩小,并不再生长,且有缩小的趋势,但没有形成抑菌圈,木霉菌株不能将其覆盖,二者形成对抗的局面。木霉菌株的孢子悬浮液和代谢液对供试病原菌菌株的菌落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总体上抑制率随稀释量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但灭活的木霉代谢液(灭活滤液)对各供试菌株不但没有抑制效果,反而对大部分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经玻片对峙培养后镜检,未观察到木霉菌对病原菌的重寄生现象。上述结果表明,哈茨木霉TH-1菌株对供试丹皮根腐病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营养和空间竞争以及产生某种蛋白类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