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视角下学生语感的培养策略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sz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感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这一时期语感教学经历了非常大的转变,从语言教学转向言语教学。实际上,语言的运用方式本身就是缄默的,语感的实质就是一种缄默知识。因此本文力图从缄默知识视角出发,揭示语感的形成机制,进而探讨语感的培养策略。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针对传统教学中,语感作为一种缄默知识被剥夺了知识的合法地位这一问题,提出语感的培养缺乏内隐学习的途径。在此基础上,确认对语感问题的研究确立一个缄默知识的视角。第二部分从缄默知识的思想渊源出发探讨它的内涵:人、人获得对象的意义、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建构这三者构成缄默知识的内涵。并归纳缄默知识的特征。第三部分从缄默知识的主体、表征方式及不同的学科背景将缄默知识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能否被意识到的程度,将缄默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第四部分以缄默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为基础,探讨缄默知识形成的三重条件。同时,在野中郁次郎“场”的理论下阐述其形成的过程。第五部分分析语感形成的语言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语感是多种思维综合作用的结果,直觉思维起主导作用,其它思维起辅助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语感生成的四种模式。第六部分提出语感培养需关注学生的兴趣、言语情境和实践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其他文献
系词“是”在肯定判断旬中产生以后,它的使用迅速扩展到否定判断句,新产生了“×非是×”、“×不是×’’、“×未是×”等否定判断格式,与“×非×”格式同时并存,相互竞争。这
【正】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公元1900年)自立军起义,在中国近代历史潮流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逐步升涌上奔到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是重要的水标之一。这次起义,也如近代史上
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中提出了对于"文化生态语境"三个层次的划分方法。本文从上述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对贵州官话土家族两首山歌的具体音列、调式、音型、音
本文着重阐述了交际情景中讲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讲话者的交际意图,即言语交际中话语基调的含义。笔者深入分析了情景语境中话语基调所包含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基调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模式,使得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突破时空限制,能自由翱翔在文学的殿堂里;碎片化的叙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小说的
<正>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深入学习十五大精神并努力贯穿于实现十五大确定的各项任务的全过程,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做好工作,确保经济发展的必要增长速度,为实现全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黄岩西部乡村迎来了大有
形容词修饰动词时,主要受下列语序原则制约:(1)时间顺序原则。按照主观时间顺序,形容词表示目标时位于动词之前,表结果时位于动词之后;按照客观时间顺序,形容词表后现情状时位于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