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山东地方志之《列女传》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la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女”一词,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一些守节、殉节女子的特殊称谓。所以,它也是一个群体集合代词。同时,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列女也有着不同的类型,可分为:节妇、烈妇、孝妇、烈女、孝女、贞女、寿妇等,无一例外,“维护贞节”成为这些小群体共同守护的人生准则。全文分为七部分,全面系统的论述了近代山东列女产生的社会背景、类型构成、守节因素、角色定位等问题,从多个侧面展示了近代山东妇女的生活状态。第一部分,近代山东地方志《列女传》总体概说。通过对山东各地地方志《列女传》的编纂规模,编纂目的以及地方志作者妇女观等问题的分析,可以全面探讨了各地方志《列女传》的总体概况。第二部分,近代山东列女产生的社会背景。列女现象的大规模出现,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与中国传统贞节观的发展、演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另外,朝廷的旌表政策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导向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摇篮,儒家“忠、孝、节、义”思想影响深远。这些客体性的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子的选择权,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列女自身主体性因素,即主观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三部分,山东列女的构成。首先是列女的类型,根据性质和划分标准的不同,“列女”这一大群体具体可以分为六大类,并且每一类型的列女,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经历。通过对列女家庭的深入分析,得出当时山东列女的初婚年龄、守节时长和寿命。第四部分,山东列女的守节。列女的守节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列女自身的主观因素来看,守节一方面是出于对伦理纲常主动维护;另一方面则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再就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并且列女守节的形式也存在多样化的特点。第五部分,山东列女在家庭中的身份与地位。列女生活的家庭类型、列女的身份、家庭经济情况、收入分配情况以及角色的分析,这些问题都与列女自身的地位密切相关。一方面,列女承担着全部的家庭责任,孝敬公婆,教育子女,操持家务,独自支撑着整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角色,并且时刻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参与一些社会慈善活动。山东列女淳朴善良的美德,同时也赢得了宗族和社会的称赞。第六部分,列女背后的国家与社会。这一部分主要着眼于两个关系:第一,政府和列女的关系。政府大肆旌表、褒奖列女的节烈行为,并使其行为意义得到升华,从道德楷模的角度来宣扬忠贞思想;第二,宗族与列女之间的微妙关系。基于宗族内部种种利益的需要,宗族和列女之间有生活上互助的和谐、融洽的一面,也有利益上摩擦冲突的一面。第七部分,贞节观念的变化与列女现象的式微。有清一代,贞节观念的变化大体上呈现一种从极度推崇到不甚重视的趋势。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贞节观的淡薄,大规模的列女现象也走向衰落。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