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抗原负载或刺激DC细胞,能够增强DC的免疫性及抗原提呈作用,然后再将DC细胞与CIK细胞共培养,可以使DC-CIK细胞发挥更好的特异性抗肿瘤作用。体外培养DC关键一步是选择何种形式的抗原来刺激DC,目前临床应用的DC细胞主要是利用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的裂解产物冲击致敏DC。采用肿瘤组织冻融裂解物可以有效促进DC的成熟,但是对于不能手术的晚期肿瘤病人,得不到相应的肿瘤抗原,因而不能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的DC,这样就妨碍了DC细胞临床应用的范围。通过对DC抗原提呈原理的分析可知,DC对肿瘤抗原的提呈过程是将完整的抗原在胞浆中降解成多肽,多肽转移至内质网腔内与新组装的MHC-Ⅰ类分子结合,而后通过高尔基体转移到细胞表面,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结合的多肽被免疫性识别,从而导致效应细胞的活化。由此可见,DC提呈的是多肽,效应细胞识别的也是多肽。特异性肿瘤递呈靶标就是多条肿瘤组织特异性抗原肽的复合物,其是经过庞杂的程序从肿瘤组织中筛选出来的肿瘤特异的、确定性的靶标序列。本研究即是通过用肝癌特异性肿瘤递呈靶标致敏DC后与CIK共培养后对HuH-7肝癌细胞进行体内外杀伤和抑制来观察其疗效,探求特异性肿瘤递呈靶标致敏DC的临床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方法: 1.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后收集贴壁细胞,利用IL-4、GM-CSF细胞因子刺激培养DC,分别利用肝癌特异性DC靶标或者肝癌HuH-7细胞冻融抗原冲击致敏DC。检测DC表面标志成熟的分子CD80、CD83、CD86、HLA-DR以及单核细胞标志CD14的表达情况,评价DC成熟程度;ELISA法检测DC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差异。 2.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后收集悬浮细胞,利用IFN-γ,CD3 mAb、IL-2、IL-1α等细胞因子刺激培养CIK。CIK细胞与经不同种类肿瘤抗原致敏的DC混合培养,检测CIK细胞表面CD3、CD56分子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效应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水平的差异。 3.培养HuH-7肝癌细胞,利用不同组CIK细胞作用于HuH-7细胞24小时后,去除悬浮的效应细胞,CCK-8试剂检测贴壁的靶细胞存活情况,比较单纯CIK细胞、肝癌特异性DC靶标致敏DC诱导的CIK细胞以及肝癌HuH-7细胞冻融抗原致敏DC诱导的CIK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活性的不同。 4.裸鼠皮下注射HuH-7细胞悬液构建裸鼠肝癌移植瘤模型,DC-CIK细胞由尾静脉注入荷瘤裸鼠,观察荷瘤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比较不同种类肿瘤抗原致敏DC后对荷瘤裸鼠的抑瘤作用的不同。 结果: 1.负载肿瘤抗原后,DC细胞分泌IL-12 p70显著增强。利用肝癌特异性DC靶标致敏后,DC培养上清IL-12 p70分泌量为173.33±6.66 pg/ml,与HuH-7细胞冻融抗原致敏的DC分泌水平179.33±14.04 pg/ml相似,明显高于对照组59.33±11.84 pg/ml。DCHuH-7 vs control,P<0.01;DCtarget vscontrol,P<0.01。 2.与负载肝癌特异性DC靶标的DC共培养和与负载肝癌细胞冻融抗原的DC共培养一样均可以显著增强CIK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前者IFN-γ分泌量为345±22.34 pg/ml,后者IFN-γ分泌量为380.67±10.11 pg/ml,和单独培养的CIK对照组(166.67±11.23 pg/ml)比较,P值均<0.01。负载肝癌特异性靶标抗原的DC作用稍弱(DCHuH-7 vs DCtarget,P>0.05)。 3.用CCK-8法测定在10∶1、20∶1、40∶1和100∶1四种效靶比下不同培养方式的CIK细胞对肝癌细胞HuH-7的杀伤活性。结果显示,随着效靶比的增加,各组CIK细胞对靶细胞HuH-7的杀伤活性均逐渐增强。在同一个效靶比中,对HuH-7细胞的杀伤活性强弱排序为:DCHuH-7-CIK细胞> DCtarget-CIK细胞>CIK细胞。DCHuH-7-CIK细胞组以及DCtarget-CIK细胞对HuH-7细胞株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单纯CIK细胞(P<0.05),但DCHuH-7-CIK组与DCtarget-CIK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4.测定不同培养方式的CIK细胞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抑瘤作用。CIK细胞治疗组平均抑瘤率为54.69%,DCHuH-7-CIK细胞治疗组平均抑瘤率为85.78%,DCtarget-CIK细胞治疗组平均抑瘤率为78.48%。CIK、DCHuH-7-CIK以及DCtarget-CIK三组细胞都能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瘤结节增大的速度放缓,与未经治疗的对照组相比,CIK治疗组P值<0.05,DCHuH-7-CIK治疗组及DCtarget-CIK治疗组P值均<0.01。DCtarget-CIK细胞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与DCHuH-7-CIK细胞相仿(P=0.998>0.05)。 结论: 1.肝癌特异性DC靶标可成功致敏DC。负载肝癌特异性DC靶标后,DC细胞分泌IL-12 p70显著增加;与其共培养后,DC-CIK细胞分泌效应细胞因子IFN-γ的能力明显提高。 2.体外实验证实,负载肝癌特异性DC靶标的DC细胞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对肝癌细胞株HuH-7的杀伤活性。 3.体内实验表明,负载肝癌特异性DC靶标的DC细胞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对裸鼠体内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4.在临床患者不能或不易获取肿瘤抗原时,肝癌特异性靶标可替代肝癌组织抗原负载DC进行细胞治疗,能够取得与肿瘤抗原负载DC接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