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特异性靶标致敏DC诱导CIK对肝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抗原负载或刺激DC细胞,能够增强DC的免疫性及抗原提呈作用,然后再将DC细胞与CIK细胞共培养,可以使DC-CIK细胞发挥更好的特异性抗肿瘤作用。体外培养DC关键一步是选择何种形式的抗原来刺激DC,目前临床应用的DC细胞主要是利用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的裂解产物冲击致敏DC。采用肿瘤组织冻融裂解物可以有效促进DC的成熟,但是对于不能手术的晚期肿瘤病人,得不到相应的肿瘤抗原,因而不能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的DC,这样就妨碍了DC细胞临床应用的范围。通过对DC抗原提呈原理的分析可知,DC对肿瘤抗原的提呈过程是将完整的抗原在胞浆中降解成多肽,多肽转移至内质网腔内与新组装的MHC-Ⅰ类分子结合,而后通过高尔基体转移到细胞表面,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结合的多肽被免疫性识别,从而导致效应细胞的活化。由此可见,DC提呈的是多肽,效应细胞识别的也是多肽。特异性肿瘤递呈靶标就是多条肿瘤组织特异性抗原肽的复合物,其是经过庞杂的程序从肿瘤组织中筛选出来的肿瘤特异的、确定性的靶标序列。本研究即是通过用肝癌特异性肿瘤递呈靶标致敏DC后与CIK共培养后对HuH-7肝癌细胞进行体内外杀伤和抑制来观察其疗效,探求特异性肿瘤递呈靶标致敏DC的临床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方法:  1.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后收集贴壁细胞,利用IL-4、GM-CSF细胞因子刺激培养DC,分别利用肝癌特异性DC靶标或者肝癌HuH-7细胞冻融抗原冲击致敏DC。检测DC表面标志成熟的分子CD80、CD83、CD86、HLA-DR以及单核细胞标志CD14的表达情况,评价DC成熟程度;ELISA法检测DC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差异。  2.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后收集悬浮细胞,利用IFN-γ,CD3 mAb、IL-2、IL-1α等细胞因子刺激培养CIK。CIK细胞与经不同种类肿瘤抗原致敏的DC混合培养,检测CIK细胞表面CD3、CD56分子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效应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水平的差异。  3.培养HuH-7肝癌细胞,利用不同组CIK细胞作用于HuH-7细胞24小时后,去除悬浮的效应细胞,CCK-8试剂检测贴壁的靶细胞存活情况,比较单纯CIK细胞、肝癌特异性DC靶标致敏DC诱导的CIK细胞以及肝癌HuH-7细胞冻融抗原致敏DC诱导的CIK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活性的不同。  4.裸鼠皮下注射HuH-7细胞悬液构建裸鼠肝癌移植瘤模型,DC-CIK细胞由尾静脉注入荷瘤裸鼠,观察荷瘤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比较不同种类肿瘤抗原致敏DC后对荷瘤裸鼠的抑瘤作用的不同。  结果:  1.负载肿瘤抗原后,DC细胞分泌IL-12 p70显著增强。利用肝癌特异性DC靶标致敏后,DC培养上清IL-12 p70分泌量为173.33±6.66 pg/ml,与HuH-7细胞冻融抗原致敏的DC分泌水平179.33±14.04 pg/ml相似,明显高于对照组59.33±11.84 pg/ml。DCHuH-7 vs control,P<0.01;DCtarget vscontrol,P<0.01。  2.与负载肝癌特异性DC靶标的DC共培养和与负载肝癌细胞冻融抗原的DC共培养一样均可以显著增强CIK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前者IFN-γ分泌量为345±22.34 pg/ml,后者IFN-γ分泌量为380.67±10.11 pg/ml,和单独培养的CIK对照组(166.67±11.23 pg/ml)比较,P值均<0.01。负载肝癌特异性靶标抗原的DC作用稍弱(DCHuH-7 vs DCtarget,P>0.05)。  3.用CCK-8法测定在10∶1、20∶1、40∶1和100∶1四种效靶比下不同培养方式的CIK细胞对肝癌细胞HuH-7的杀伤活性。结果显示,随着效靶比的增加,各组CIK细胞对靶细胞HuH-7的杀伤活性均逐渐增强。在同一个效靶比中,对HuH-7细胞的杀伤活性强弱排序为:DCHuH-7-CIK细胞> DCtarget-CIK细胞>CIK细胞。DCHuH-7-CIK细胞组以及DCtarget-CIK细胞对HuH-7细胞株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单纯CIK细胞(P<0.05),但DCHuH-7-CIK组与DCtarget-CIK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4.测定不同培养方式的CIK细胞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抑瘤作用。CIK细胞治疗组平均抑瘤率为54.69%,DCHuH-7-CIK细胞治疗组平均抑瘤率为85.78%,DCtarget-CIK细胞治疗组平均抑瘤率为78.48%。CIK、DCHuH-7-CIK以及DCtarget-CIK三组细胞都能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瘤结节增大的速度放缓,与未经治疗的对照组相比,CIK治疗组P值<0.05,DCHuH-7-CIK治疗组及DCtarget-CIK治疗组P值均<0.01。DCtarget-CIK细胞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与DCHuH-7-CIK细胞相仿(P=0.998>0.05)。  结论:  1.肝癌特异性DC靶标可成功致敏DC。负载肝癌特异性DC靶标后,DC细胞分泌IL-12 p70显著增加;与其共培养后,DC-CIK细胞分泌效应细胞因子IFN-γ的能力明显提高。  2.体外实验证实,负载肝癌特异性DC靶标的DC细胞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对肝癌细胞株HuH-7的杀伤活性。  3.体内实验表明,负载肝癌特异性DC靶标的DC细胞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对裸鼠体内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4.在临床患者不能或不易获取肿瘤抗原时,肝癌特异性靶标可替代肝癌组织抗原负载DC进行细胞治疗,能够取得与肿瘤抗原负载DC接近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综合内科住院患者中的现症感染情况.[方法]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对综合内科住院1 618例患者的Hp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其与
1病例介绍rn患者,女,35岁,因反复呕吐4d于2018-10-23入院.患者自诉10月20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恶心、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及酸水,无咖啡样液体,伴上腹部不适,呕吐后上腹部不适
[目的]分析并比较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我院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感染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行胃癌根治术的老年胃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
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不能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的患者,发病24 h内病死率每1h增加1%~2%,发病1周病死率超过70%.A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现报道1例外院误诊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首先在普通内镜下观察,发现可疑的恶性病变行NBI-ME
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主要调控水盐代谢、血管容积,以维持血压稳定,也可调节内皮细胞通透性、拮抗肾上腺醛固酮系统、调节生长代谢,参与心肌肥厚和纤
[目的]比较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计划性入院复查和非计划性再入院治疗患者的生化指标变化,查找非计划性再入院治疗患者入院的原因,改进延续护理方案,以降低患者非
[目的]比较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s,GOV)的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或内
[目的]分析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确诊癌症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和检出率等特征,为结直肠癌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胃肠镜检查室2009~2018年所有电子结肠镜检查病例及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对胰腺癌大鼠外周血中央型记忆T细胞(Tcm)及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水平及淋巴结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胰腺癌模型并分为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