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系列会议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首先,系统地梳理了“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自创办至今的发展历程,得出会议经历了始创期的艰难,发展期的平稳,过渡期的停滞和成熟期的稳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次,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会议举办时间分布、参会人员数量、会议地点、会议论文内容、会议论文集、论文作者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会议发展经验,得到以下启示:造成历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在时间分布、参会人员、会议地点有差别的可能原因是:中国科学史研究理念的转变,科学史研究政策的转变,科学史学科的再建制化,各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论文内容、论文系列“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是中国科学史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系列性国际会议,其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相当广泛。自1982年迄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13届。何丙郁先生在早期的会议筹划和组织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及其成员对会议的成功举办和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为全世界研究中国科学史的学者搭建了一个高层次、重成效的交流平台,引领着中国科学史的发展方向,成效地推动了中国科学史学科的综合发展,逐步促进中国科学史研究成为一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 本文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系列会议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首先,系统地梳理了“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自创办至今的发展历程,得出会议经历了始创期的艰难,发展期的平稳,过渡期的停滞和成熟期的稳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次,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会议举办时间分布、参会人员数量、会议地点、会议论文内容、会议论文集、论文作者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会议发展经验,得到以下启示:造成历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在时间分布、参会人员、会议地点有差别的可能原因是:中国科学史研究理念的转变,科学史研究政策的转变,科学史学科的再建制化,各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论文内容、论文集出版、论文作者变化的原因可能有:科学史研究方法的进化,现代科学史发展的趋向,学科研究视角的转变,科学史研究范围的拓展,各主办单位学术传统的差异;其次,从国内外中国科学史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分析了他们对“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做出的贡献和会议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再次,探究了“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产生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及其意义。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与“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并存,本文建议这两个系列的会议合并为一个规模更大、平台更广的国际中国科学史交流盛会;最后,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研究和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