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剧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现代人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改变。很多年轻人喜欢快节奏的生活,喜欢现代艺术,对民族艺术的关注很少,对京剧艺术的关注就更少。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2008年教育部面向全国下发《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中小学课程中加入京剧的内容,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并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京剧课的教学内容。此项活动被称为“京剧进课堂”活动;在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提出对于3—6年级学段的演唱,也明确了“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的教学内容。“京剧进课堂”活动不仅仅是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京剧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京剧进课堂”活动开展的效果。影响京剧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样的: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环境因素等。本文旨在探讨“京剧进课堂”活动举办四年多以来中小学京剧课堂的教学效果情况,调查京剧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结合问卷调查各种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以探求中小学京剧课堂的规律,达到京剧课堂教学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