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热性惊厥的中西医研究进展(附156例病历分析)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shz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性惊厥是儿科惊厥中常见的一种,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遗传倾向已得到证实,临床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促发因素。热性惊厥患儿多数预后良好,随着研究进展亦发现惊厥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长可导致小儿智力降低,甚则继发癫痫。而且,热性惊厥对患儿及其家长的生活、心理均造成不良影响。故临床对热性惊厥治疗得当,普及热性惊厥预防措施及加强家庭健康教育有重要意义热性惊厥,俗称抽风,属祖国医学之“急惊风”范畴,由多种原因及多种疾病引起,现将其概括为“痰、热、惊、风”四证。治疗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基本法则。中医常以针灸、推拿及中医三宝等中成药口服以治疗及预防急惊风的发作及复发。现代临床上针对中成药治疗急惊风研究众多,报道中取得与西药相当的疗效。并且中成药物在对于急惊风的预防方面有突出疗效,副作用小。但临床上患儿家长于急惊风急性发作期间应用中药治疗者明显少于西医治疗者本文针对热性惊厥的病因详细阐述,尤其是分子遗传方面,目前发现的与热性惊厥相关的染色体及基因有8q13-q21、19p13.3、2q23-q24、5q14-q15、6q22-q24、18p11.2及15q21.4-q23。部分热性惊厥的发病与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电压控制钠离子、钾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神经递质(源于氨基酸类的介质、肽类介质等)、免疫机制异常(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低下等)、病毒感染等有关。部分热性惊厥患儿发病前已存在围产期及脑发育异常。临床上热性惊厥患儿表现多样,多数呈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少数可见惊厥持续状态、肢体活动障碍等不典型表现。热性惊厥患儿复发率较高,但多数患儿6-7岁后不再发作。多数热性惊厥患儿预后良好,临床资料显示热性惊厥与癫痫及部分癫痫综合征(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Dravet综合征)密切相关,并发现共同的基因突变位点,本文中详细列出其复发及发展为癫痫的危险因素。有动物实验及临床资料显示:多次发作热性惊厥、长程热性惊厥可导致脑损伤,致远期智力水平下降。故于惊厥发作时及时抢救,积极寻找诱发热性惊厥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可以合理地处理和预防热性惊厥的再发。临床上,针对热性惊厥病因及发病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目前发现的基因突变位点仅在部分家族中发现,仍然需要大样本的资料研究。中医治疗及预防急惊风的临床资料逐年增加,但普遍研究样本量小,且关于中药应用过程的毒副作用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对惊厥发作止痉治疗首选安定,对于有高危因素、频繁发作的患儿提倡长程连续用药治疗,但临床西药治疗副作用明显。而临床上西医、中医联合治疗热性惊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应进一步提倡并发展,尤其是针对高危患儿,这为以后临床研究也提供了新的方向。
其他文献
创业对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实,已经成为推动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主要力量。创业型经济也成为全球众多国家积极追求和发
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激增以及国际经济贸易竞争的加剧,国际物流发展形式不断更新,海关监管难度日渐加大。重新构建海关监管体系,整合监管资源,实现有效监管与高效运作的
两汉学校的历史教育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教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内容和特点。通过对两汉学校历史教育的内容、特点、作用等的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出其完整的
分析我国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冬季气温的预测提供参考。研究我国冬季以50a为研究时段(1960-2009年)的201个台站,逐日均一化处理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数据,
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在即时结果和延迟结果之间进行选择,这时往往会对延迟结果的价值发生折扣,这种跨期决策的现象称为延迟折扣。学者已经对延迟折扣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发现了
随着证据法研究的逐步深入,证明妨碍问题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实质意义上讲,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当事人围绕案件事实寻找、发现、运用证据和适用法律的过程
随机接入技术作为通信系统中媒体接入控制(MAC)的一项关键技术,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性能的好坏。为了满足LTE系统在系统容量和时延方面上的特殊要求,随机接入的研
生态环境中的和谐师生场的构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利用物化环境,促进师
<正>研究目的:1.通过分析明星具有的基本特点,结合武术这一特殊体育项目特色,构建出中华武术明星的评价标准,以达到能够准确定位并能客观全面的评价武术明星的目标。2.通过构
会议
中国和日本虽同属汉文化圈,但两国在社会风俗、语言文化习惯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造成文化冲突或误解的主要因素。因此,从言语行为的角度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