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是一种药食兼用,需求量较大的大宗常用中药材之一。湖北麻城大别山一带具有悠久的福白菊种植历史,是我国药用白菊花的主要产区之一,菊花产量大、品质佳,备受推崇,但由于福白菊的种质研究不充分,品种混杂,产品知名度不高,导致其实际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繁育是提高中药材产量、质量和药材稳定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一项基本工程,推进中药材GAP的实施,必须加强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只有采用性状稳定,质量优良的种子、种苗,并结合规范化的栽培技术,才能生产出优质、高产的中药材,为了保证福白菊种质的纯净,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完善福白菊的GAP建设,保障优良品种的推广和规范化生产,将很有必要对其品种的鉴定和优良品系的选择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构建良好的品牌体系,从而提高福白菊的品质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对麻城地区菊花栽培品种的调查发现,该地区的菊花类群通过长期的人工栽培优育,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栽培品种,具有较好的道地性,整个栽培地区菊花品种类型达十余个,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其中栽培量最大的品种主要为本地早花和本地晚花。采用HPLC法对34批不同品种的菊花药材进行含量测定分析,湖北麻城所产“福白菊”与我国其他药用菊花相比三大指标成分(绿原酸、木犀草苷、3,5-0-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均远高于药典标准,充分体现了“福白菊”品质优良的特性。对38份不同品种、不同采收时间的菊花样品进行色谱分离,建立了福白菊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共确定共有峰15个,福白菊主要峰群基本一致,与其他品种的菊花具有明显的不同,38份药材相似度均在0.839-0.99之间,通过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菊花品种基本以种相聚,本地早花和本地晚花聚组成的亚类和杭菊、贡菊组成的亚类聚为一类,说明本地早花和本地晚花与杭菊、贡菊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较为相似。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麻城地区主要菊花栽培品种进行研究分析,建立福白菊种质遗传多样性指纹图谱,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其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特性,指导福白菊新品种的选育。实验最终筛选出13条最适宜的引物,共扩增出条带114条,其中多态性条带为80条,多态性百分率达70.18%。不同品种菊花间的相似系数在0.570-0.885之间,聚类分析显示福白菊与杭白菊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与本地区栽种的异叶大白菊及滁州的滁菊较近,说明本地种菊花可能与异叶大白菊和滁菊具有较亲的亲缘关系。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高效液相色谱等试验方法,结合方差统计分析,对麻城地区10个主要菊花栽培品种的植物性状、物候期、抗逆性、产量差异和药材品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为福白菊优良品种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10个品种中本地早花和本地晚花的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各方面抗性较强,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开发前景,适合作为主要推广品种进行大面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