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意性”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之一。没骨画意味着中国画“写意性”发展到新阶段,没骨的发展变化又都与中国画的写意性进展息息相应。
“没(mo四声)骨”之“骨”的样态替变与写意性衍化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线的隐没与减退、点的自觉、面的点线化、点线面笔法化,并被统摄于用笔。骨线和色墨关系的衍化也是筋、骨、肉内涵式和合与点线面笔法性同化的过程,同时又是“骨法用笔”内涵转化和外延扩大与骨法重建的过程。
没骨“设色”与“墨法”也经过了一个“写意性”衍化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骨线与用色、墨与色在画面中的配置关系、主次地位发生了动态变化。原始没骨画的线与设色是一种阴阳不分的“无极”状态。平涂和涂刷相比,既是精细化,也是程序化的发展;晕染是对物理世界色彩明暗与轻重变化的程式化表达。没骨画体的出现,标志着勾色叠染体的体系被突破,也是用色对骨线的突破,但同时形的外轮廓又变成潜在的线;点染法使线对设色的束缚又进一步放松,在用笔上则对笔腰、笔根和大面积的侧锋运用提出新要求。点染法向写染法的发展促使没骨与小写意、大写意画法成合流之势。就没骨的用墨法来说,勾线叠染体中墨从属于色,最多是一种并置关系,墨还未被“自觉”地当成一种“色”。晚唐至宋代,墨在色墨配置中的地位明显提高,画家的用墨更为自觉,而且用墨法得到了更清晰的理论总结。“勾线之墨”的隐退为“设色之墨”的运用腾出位置并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水墨以前卫泼墨、文人写意、院体水墨作为主人翁大施手段时,用墨法就必然多样化了。墨与诸色调匀深浅、混合共享时,墨色主体地位再次提高。
没骨画的用水法经过从“调和”到“冲融”再到“恍惚象物”的写意性衍化。“调和”是指勾线填色的工笔画阶段,水在用色、用墨中主要起的“调和”作用;“冲融”则是指没骨画发展到了“撞水”“撞粉”和运用点染、点厾的小写意阶段。没骨画出现以后水法逐步走上了发挥主动性的道路,供它表演的舞台也越变越大。“恍惚象物”,是水的大量运用使没骨发展到大写意没骨和“泼墨”“泼彩”的阶段。水的主体性的提高使中国画的意象加入了水性的多变、流动和幻化无常的感觉。强调用水的精神核心,还是要守住笔墨体系中“笔法”“笔力”的底限。
没骨画对文人写意画有一定的催生和滋养作用,文人写意画对没骨画也有一定的反哺作用。没骨画写意性的历史衍化过程,既表现绘画语言的写意化过程,也是绘画对形与物的超越、对心性与诗意追寻的过程。
“没(mo四声)骨”之“骨”的样态替变与写意性衍化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线的隐没与减退、点的自觉、面的点线化、点线面笔法化,并被统摄于用笔。骨线和色墨关系的衍化也是筋、骨、肉内涵式和合与点线面笔法性同化的过程,同时又是“骨法用笔”内涵转化和外延扩大与骨法重建的过程。
没骨“设色”与“墨法”也经过了一个“写意性”衍化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骨线与用色、墨与色在画面中的配置关系、主次地位发生了动态变化。原始没骨画的线与设色是一种阴阳不分的“无极”状态。平涂和涂刷相比,既是精细化,也是程序化的发展;晕染是对物理世界色彩明暗与轻重变化的程式化表达。没骨画体的出现,标志着勾色叠染体的体系被突破,也是用色对骨线的突破,但同时形的外轮廓又变成潜在的线;点染法使线对设色的束缚又进一步放松,在用笔上则对笔腰、笔根和大面积的侧锋运用提出新要求。点染法向写染法的发展促使没骨与小写意、大写意画法成合流之势。就没骨的用墨法来说,勾线叠染体中墨从属于色,最多是一种并置关系,墨还未被“自觉”地当成一种“色”。晚唐至宋代,墨在色墨配置中的地位明显提高,画家的用墨更为自觉,而且用墨法得到了更清晰的理论总结。“勾线之墨”的隐退为“设色之墨”的运用腾出位置并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水墨以前卫泼墨、文人写意、院体水墨作为主人翁大施手段时,用墨法就必然多样化了。墨与诸色调匀深浅、混合共享时,墨色主体地位再次提高。
没骨画的用水法经过从“调和”到“冲融”再到“恍惚象物”的写意性衍化。“调和”是指勾线填色的工笔画阶段,水在用色、用墨中主要起的“调和”作用;“冲融”则是指没骨画发展到了“撞水”“撞粉”和运用点染、点厾的小写意阶段。没骨画出现以后水法逐步走上了发挥主动性的道路,供它表演的舞台也越变越大。“恍惚象物”,是水的大量运用使没骨发展到大写意没骨和“泼墨”“泼彩”的阶段。水的主体性的提高使中国画的意象加入了水性的多变、流动和幻化无常的感觉。强调用水的精神核心,还是要守住笔墨体系中“笔法”“笔力”的底限。
没骨画对文人写意画有一定的催生和滋养作用,文人写意画对没骨画也有一定的反哺作用。没骨画写意性的历史衍化过程,既表现绘画语言的写意化过程,也是绘画对形与物的超越、对心性与诗意追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