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黄土渠道地基湿陷性评价和处理方面仍采用"最大湿陷变形"的思想,与工程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基于"可能湿陷变形"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探讨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评价和处理方法,取得的成果摘要如下:(1)开展了原状黄土增湿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首先引入了"增湿水平"这一变量来描述土体的湿度状态;其次以新疆伊犁黄土为对象,开展了侧限条件下的分级浸水试验,测得了不同竖向压力下各增湿水平Sw所对应的增湿变形系数δup、基质吸力s以及静止土压力系数K0,通过分析Sw-δuP、Sw-s、Sw-K0相关关系,建立了侧限条件下增湿过程中的增湿变形本构模型、土水特征曲线模型以及静止土压力系数表达式;然后以陕西张桥黄土为对象,通过三轴等应力比条件下的分级浸水试验,测得不同三轴应力状态下各增湿水平所对应的增湿体应变εvz、增湿剪应变εrz,在对Sw-εvz、Sw-εrz相关关系进行数学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了三轴应力条件下增湿过程中的增湿变形本构模型;最后在伊犁某黄土渠道地基上,进行了现场浸水试验,测得了现场的变形场和湿度场,揭示了该场地浸水过程的湿陷变形规律。(2)进行了黄土地基增湿变形离心模型试验研究。对伊犁某渠道湿陷性黄土地基典型层原状黄土开展了饱和度为40%、60%与100%的3组离心模型试验,在模型中设置分层变形观测点和土压力传感器,模拟自重应力下实际地基在增湿过程中的分层变形特性和土压力变化规律;在黄土地基增湿变形离心模型试验的基础上,以黄土地区修正系数β0为桥梁,提出了一个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黄土湿陷试验新方法,并与现场浸水试验成果相比较,较符合工程实际。(3)提出了黄土渠道地基湿陷性评价新方法。根据渠道工程特点,采用非饱和土渗透理论和本文建立的黄土增湿变形本构模型,提出了基于"可能湿陷变形"的黄土渠基湿陷性评价方法;参照《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 50600-2010)和《渠道抗冻胀设计规范》(SL 23-2006),考虑到当前渠道工程普遍采用板膜结构的实际,以"可能湿陷变形"设计思想,提出了渠道地基湿陷等级划分标准和渠道重要性类别划分标准;采用"可能湿陷变形"的黄土渠道地基湿陷性评价新方法,以新疆伊犁一大型引水渠道工程为例进行了渠基湿陷性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较为合理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