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较高的道德同一性可以促进个体将道德价值观内化,并在实践中表现出与之相符的道德行为。而在实际中职业院校学生不能较好地处理有关人际交往和职业规划等问题,难以形成较好的道德同一性。因此,如何将社会期待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与自身道德价值观一致的道德行为,即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养成道德同一性,不仅是学生自身,也是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根据道德同一性结构理论,从人际表现一致性、利他一致性、道德环境一致性、道德自我一致性四个维度编制《职业院校学生道德同一性问卷》。采用整层随机抽样方法对316名不同年级职业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22.0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从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和学生类型五个方面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同一性影响因素进行考查,发现职业院校学生道德同一性具有四大特征:(1)职业院校学生道德同一性的各分维度,由强到弱的重要程度分别依次是利他一致性维度、人际表现一致性维度、道德环境一致性维度、道德自我一致性维度;(2)年级对职业院校学生道德同一性的影响最大,在道德同一性维度上,职业院校学生从中职二年级到中职三年级一直处于下降水平;到中职四年级,开始缓慢上升;进入高职后,开始迅速增长;(3)职业院校学生道德同一性各分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4)职业院校学生道德同一性总体和其他维度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和学生类型(是否当过学生干部)不存在显著差异。进而获得两个结论:(1)年级对职业院校学生道德同一性的影响最大,年级的回归系数为0.384。在道德同一性维度上,职业院校学生从中职二年级到中职三年级一直处于下降水平:到中职四年级,开始缓慢上升;进入高职后,开始迅速增长;(2)职业院校学生道德同一性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生类型和家庭所在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职业院校学生道德同一性实证研究得出的四大特征和两个结论,从学生特征、外部环境和社会活动角度出发,提出关注自我的发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和注重知行合一等四个教育对策,以期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道德同一性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