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标: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以显示手术改善髋关节功能的程度,缓解疼痛并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尽管手术复杂,具有一定的挑战和失败率,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依然是治疗晚期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最佳选择。但是,在相对年轻的患者,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存率。初级外科手术的目标包括解剖旋转中心的重建,此方法相对于非骨水泥假体,生物固定与非水泥杯表现出更好的长期效果,特别是在年轻患者中。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外科手术,将髋关节的患病软骨和骨取代为人造材料。正常的髋关节是球窝关节。臼杯是固定在骨盆髋臼部位的“杯形”部件。球是指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包括手术取出患病的球和窝,并用金属(或陶瓷)球和股骨柄插入股骨和人造塑料(或陶瓷)杯托中。金属人造球和杆被称为“股骨假体”,臼杯是“髋臼假体”。在将假体插入股骨髓腔后,将其用骨水泥固定。或者,使用具有微孔的非骨水泥假体,其允许骨从正常股骨向内生长到假体柄中。这种“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使用寿命较长,特别适用于年轻患者。对于严重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最常见的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导致全髋关节置换的最常见疾病是髋关节的退行性关节病(骨关节炎)。这种类型的关节炎通常伴随着年龄增长,髋关节的先天性异常或先前的髋关节创伤。导致全髋关节置换的其他病症包括髋关节的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能由髋部骨折,药物(如长期使用泼尼松和泼尼松龙),酒精中毒和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逐渐加重的慢性疼痛以及影响日常功能,包括步行,爬楼梯、坐立等,最终成为考虑全髋关节置换的理由。由于髋关节假体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败,因此是否以及何时进行全髋关节置换需要慎重选择,尤其是年轻患者。通常在疼痛严重以至于尽管使用止痛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法缓解时,才会考虑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手术计划和预期结果的全面了解是骨关节外科医生决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工关节生物力学和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全髋关节置换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患有髋关节疾病的人希望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来缓解关节疼痛,但仅仅减轻关节疼痛不能满足患者的术前期望,手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和恢复程度更受患者关注。因此,手术后如何使髋关节具有更好的功能是人们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手术后髋关节的功能主要取决于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与否以及术后功能锻炼是否合理。虽然功能锻炼很重要,但它是以手术的成功为前提的。目前已经有许多关于如何确保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的研究。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准确植入髋臼和股骨部件是成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关键。事实上,描述关节功能和使用寿命的每个参数,包括步态,肢体长度的恢复,稳定性,磨损,松动和骨质溶解,都取决于植入的髋臼和股骨假体以及骨盆的位置和方向。方法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期间,新吉达医院共有46名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和非手术髋关节患者被纳入研究。30名患者提供了完整数据。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6岁。术后随访时间8~19个月,平均13.5个月。主要病变为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3例,髋关节骨关节炎3例。假体类型水泥型21例,占70%;生物型9例,占30%。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随访结果,并结合临床表现和临床表现,探讨假体位置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放射学指标,可以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的假体位置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手术的操作,并为临床提供评估标准。对30名患者进行了一系列随访,患有任何影响步态的功能性神经或形态障碍的患者排除在本研究之外。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对每名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并将30名患者分为优秀(Harris髋关节评分超过80分)和非优秀(Harris评分在79分以下)2组。优秀组纳入22例患者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为88.3分,非优秀组纳入患者8例平均Harris评分66.0分。应用Osiris419的X线片测量髋臼杯的前倾角和外展角,髋臼假体的移位程度,股骨头的偏心距,以及颈干角和前倾角角度。研究结果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P值小于0.05表示差异显著。结果:1.非优秀组髋臼杯外展角大于优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相似的髋臼前倾角和颈干角。2.优秀组股骨头中心垂直位置明显低于非优秀组,优秀组手术后FO与BWLA的比例及手术FO与未手术FO的比值显著大于非优秀组。优秀组与非优秀组股骨头中心水平位置无显著性差异。3.两组髋臼假体移位和髋臼内外翻角度>3°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了减少假体位置以外的其他因素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考虑到THA髋关节屈曲和伸展,可将旋转和外展肌力恢复到术前水平[4],术后5年内未进行临床检查的患者可排除术后假体松动的可能性[5]。我们选择在手术后的1至3年内的进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并且所有患者的对侧髋关节没有任何疾病。由于所获得的患者的X光胶片放大倍数不同,并且考虑了患者的身高和体型之间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对患者的双侧肢体执行X射线测量,并且计算二者之间的比率。理想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对于保持术后髋关节良好的功能和稳定性很重要。髋臼外展角反映了髋臼覆盖股骨头的程度。适当的髋臼外展角可以很好地覆盖股骨头,并确保髋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髋臼假体的良好前倾角也是假体稳定性的基础,位置不良可引起人工关节脱位和不稳定。许多研究表明,关节假体的准确植入将获得最大的稳定性,良好的关节活动度并可降低脱位风险。研究表明,正常成年人站立行走时,髋臼外展角为40°~47°,髋臼前倾角4°~20°,这为临床医生准确定位髋臼并在手术过程中正确安放臼杯假体提供了解剖基础。在此范围内的外展角允许髋臼部件更好地覆盖股骨头并且与股骨头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应力分布均匀,应力指向内向上,关节稳定性较好;当髋关节内收时不易碰到髋臼假体,脱位的可能性较小。髋臼前倾角的存在使得髋关节屈曲活动时依然具有良好的外展角。此时原始前倾角改变为外展角度,确保髋臼更好地覆盖股骨头,并保证髋关节屈曲活动时的稳定性。Lewinnek等人[7]认为髋臼杯前倾角在5°至25°和外展角在30°至50°时关节脱位的发生率为1.5%。超过这个“安全范围”的脱位发生率为6.1%。还有人指出,前脱位与前倾角过大有关;后脱位与杯的外展角没有显著关联。如果髋臼外展角过大,内旋或外旋时容易发生冲击,并易于向上脱位。如果外展角度过小,会影响髋关节屈曲,外旋和外展的功能。如果髋臼前倾角过大,则在外旋,内收或伸直过程中不稳定;如果前倾角太小,则在屈曲,内收或内旋时会变得不稳定。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髋臼杯的外展角度,股骨头中心的高度,股骨偏心距应该是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重建的最重要因素。我们认为最理想的假体位置应该是:外展角在40°到55°之间,前倾角在10°到20°。手术成功的结果取决于对患者进行完整的术前评估,精确的术中操作及合理选择适应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THA存在技术困难和一定的失败率,但THA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随访结果表明关节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的程度很高。这项研究的唯一局限是对患者进行的随访较短,应进一步进行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