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了全球范围内最时髦、最引人关注的概念。农业可持续发展尽管是关于行业和部门的发展问题,但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十分广泛。本文从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含义出发,运用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分析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现实问题,探讨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及对策。 本项研究的主要方法、内容及观点概括如下: (一) 阐述可持续发展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方面,概括了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方向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研究动态等;进而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阐释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特点等。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等方面来认识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二) 从总体上分析和把握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突出障碍。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后认为,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较丰富、农业生物资源条件得天独厚、自然气候千差万别、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及新经济背景提供了历史机遇;主要障碍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争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水资源的困扰、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加上体制与观念约束等。 (三) 运用经济增长理论的原理及方法,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性增长进行分析。首先从经济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有关原理及其演变,论证了农业经济增长始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的论点,并构建了农业可持续性增长方式评价的理论模型。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性增长的实证分析结论是,农村劳动力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没有直接影响;耕地面积与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对农林牧渔总产值变动亦无直接相关性,资本投入与制度创新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显著,农业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运用农业可持续性增长方式评价模型作实证分析的结论是,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为不可持续模式。所以,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对策部分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四) 中西部地区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可持续性的经济学分析。在概述资源环境经济学相关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并从宏观的角度对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农地资源现状的分析及变动趋势的估计,按照狭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型进行实证评价,中西部地区在2030年前,粮食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即符合狭义的农业可持续增长模型。但是区域人口生存与发展对耕地资源的需求压力较大。为此,对开放条件下的国内大农业空间格局调整、“一退三还”的生态退耕政策实施及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等问题作了进一步分析。 (五)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及方法,对中西部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变迁与创新进行理性的判断与实证的审视。首先从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的前提与基本框架。明确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构成,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的运行费用包括生态代价,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制度创新的作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相互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尤其是提出并论证了“以生态代价为重要内容的制度运行费用是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地制度、农业组织制度、农村市场体系等各项具体制度安排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公共决策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综合评价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探讨实现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制度变迁及其适当模式。 (六)探讨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一是针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提出提高认识、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探索规模经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措施,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二是针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提出永续利用农地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包括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固有原则进行观念创新、战略管理创新和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三是针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制度约束,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经营制度与农业科技制度创新。包括加速农业及农村组织制度创新、农业保护与扶持的制度创新、农业科技制度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四是针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约束,提出逐步建立与完善中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体系,包括培育和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优先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村要素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培育和规范农村市场方面的作用,面向国际国内建设中西部地区农业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