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统筹城乡、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县域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处在政策落实和行政管理的前沿,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中央政府针对以往经济发展中“重城轻乡”的态势,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实施了支持强县、扶持弱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县域经济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受这种大环境影响,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县域经济将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吉林省地处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其90%的区域面积在县域,60%的经济总量来自县域。县域的发展对于全省经济的腾飞意义重大。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探寻经济发展规律,不仅有助于提升地区综合实力、实现全面小康,而且对于我国其他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内涵、特征以及与其相关的基本理论,运用描述性分析法分析了吉林省县域经济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成就和面临的制约因素。其次,结合吉林省2009—2011年统计年鉴中40个县的相关数据,构建县域综合发展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做出综合评价,了解各县域的发展态势,并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和相应分析。再次,以欠发达的通榆县为例,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构造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Gini系数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度和系统熵模型,分别测算通榆县各生产要素的贡献率、产业专业化程度、产业结构优化度以及不同产业对产业优化值的贡献,判断县域的投入产出效率和产业结构的平稳度,并分析其原因,得出优化产业结构的大致方案。最后,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总结吉林省和通榆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