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津安二郎自1949年进入创作巅峰期,创作的电影更加成熟、经典。本文将对小津这一阶段的电影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以小津的电影如何跨越时间长河却历久弥新为思考,解读、探讨其作品中蕴含的对人类的悲悯情怀。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将小津安二郎电影研究的背景环境进行整体铺垫,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电影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类的关怀是小津的作品受到持续关注的关键所在,这极大丰富了小津电影的内涵,也是国内电影普遍缺少的部分,从而让笔者意识到,这也将是本文研究小津电影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其次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准悲悯情怀作为落脚点和突破点,既利于解读小津的作品,也是一个新颖的角度;最后对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二章笔者对小津与电影创作进行简单梳理,建立必要的现实背景。其次对悲悯进行一番阐释,最后结合对悲悯的理解认识,从小津颠覆电影文法的行为中捕捉其悲悯情怀的端倪。第三章着重通过电影的形式风格和战后独特影片风格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形式风格上,以低视角仰拍、固定机位、正面拍摄以及对演员的限制性表演为切入口,分析小津作品在这些具象化技法背后的隐含的悲悯情怀;在战后电影风格上,通过与黑泽明的对比,突出小津作品中对现实主义的差异化表现,追溯出悲悯情怀是形成这种差异以及影片风格走向的真正动力。第四章将视角拉回电影中,通过小津作品的观察点——中产阶级家庭,从题材和内容的双重角度,逐层分析。分析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中产阶级的视角转向,二是家庭中包含的代际关系、社会伤痛以及家庭成员身上体现的对美好的审视,最终将悲悯情怀从具体的影片内容中分离出来。最后一章,则是根据前文的分析研究,对小津电影中的悲悯情怀进行人文解读。一方面,人类生存的苦痛:别离、衰老和孤独在不断的被思考、表现,另一方面,悲悯的另一层,对美的珍视,如抵抗自身欲望的宽容态度,面对悲剧命运的坦诚达观得到体现。在生之苦难和美之珍视的相互对立、相互衬托中,悲悯情怀的感染力得以爆发,最终让小津的作品跨越时间的阻隔,为各时代的人推崇。综上所述,本文以悲悯为切入点,从电影形式、风格和题材的角度对小津作品中进行梳理、分析,并对悲悯情怀的人文意义做出解读是本文的学术价值所在;分析研究形成的对小津电影长盛不衰的较为全面的认识,也会对本国的电影艺术面临的困境带来一些启发是本文的应用意义。小津安二郎将悲悯的情怀寄寓于家庭题材的电影中,以小见大,一咏三叹,也是其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