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隶变是汉字发展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标志着汉字古文字阶段的终结和今文字阶段的开端,具有承上放下的作用。隶书运用点、横、竖、撇、捺的简率笔画写法使古文字摆脱了图画的羁绊,故许慎於《说文解字》中称道:“古文由此绝矣。”隶书点、横、竖、撇、捺方折平直的书写为今文字提供了书写规范,对楷书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秦简尚未出土之前,关於“隶变”的观点一般都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即隶书的来源是小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埋藏於地下的文字资料不断被发掘,秦到汉代的文字资料大量出现,尤其是竹简帛书等手写笔迹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那时所使用的文字的真正面貌。裘锡圭先生曾於《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遗册”谈关於古隶的一些问题》中指出:“隶书是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简率写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结论给了隶变研究诸多放迪,开放了隶变研究的新开端。
本文通过对汉隶字形、秦隶字形、秦篆字形的历时比较,运用定量统计、分析归纳的方法探究汉隶直接来源于秦隶,还是直接来源于秦篆。《隶辨》是一部隶书字典,由清代颅蔼吉编纂,采自汉碑之隶字,其汉隶字形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的汉隶字形来自清代顾蔼吉《隶辨》中的汉隶字形。王辉主编的《秦文字编》和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这两本书中的秦文字资料丰富,是本文选取秦篆与秦隶字形的主要来源。我们运用这些文字资料,参照语言研究中的定量统计法,将研究选取的文字字头作为定量,用计量统计的方法得出比较研究的结果,借助比较研究的结果来推论汉隶的直接来源。
通过对汉隶字形、秦隶字形、秦篆字形的比较分析,我们得出了四种探究结果。探究结果如下:一、汉隶字形与秦隶字形、秦篆字形都一致的字头占67%;二、汉隶字形与秦隶字形一致,但隶书字形与秦篆字形不一致的字头占23%;三、秦隶字形与秦篆字形一致,但汉隶字形与其不一致的字头占5%;四、汉隶字形、秦隶字形、秦篆字形都不一致的字头占5%。总之,至少90%的字头的汉隶字形都与秦隶字形一致。根据每种探究结果中字头数占字头总数的比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汉隶字形应该直接来源于战国时代秦文字中的秦隶字形。
在秦简尚未出土之前,关於“隶变”的观点一般都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即隶书的来源是小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埋藏於地下的文字资料不断被发掘,秦到汉代的文字资料大量出现,尤其是竹简帛书等手写笔迹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那时所使用的文字的真正面貌。裘锡圭先生曾於《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遗册”谈关於古隶的一些问题》中指出:“隶书是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简率写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结论给了隶变研究诸多放迪,开放了隶变研究的新开端。
本文通过对汉隶字形、秦隶字形、秦篆字形的历时比较,运用定量统计、分析归纳的方法探究汉隶直接来源于秦隶,还是直接来源于秦篆。《隶辨》是一部隶书字典,由清代颅蔼吉编纂,采自汉碑之隶字,其汉隶字形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的汉隶字形来自清代顾蔼吉《隶辨》中的汉隶字形。王辉主编的《秦文字编》和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这两本书中的秦文字资料丰富,是本文选取秦篆与秦隶字形的主要来源。我们运用这些文字资料,参照语言研究中的定量统计法,将研究选取的文字字头作为定量,用计量统计的方法得出比较研究的结果,借助比较研究的结果来推论汉隶的直接来源。
通过对汉隶字形、秦隶字形、秦篆字形的比较分析,我们得出了四种探究结果。探究结果如下:一、汉隶字形与秦隶字形、秦篆字形都一致的字头占67%;二、汉隶字形与秦隶字形一致,但隶书字形与秦篆字形不一致的字头占23%;三、秦隶字形与秦篆字形一致,但汉隶字形与其不一致的字头占5%;四、汉隶字形、秦隶字形、秦篆字形都不一致的字头占5%。总之,至少90%的字头的汉隶字形都与秦隶字形一致。根据每种探究结果中字头数占字头总数的比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汉隶字形应该直接来源于战国时代秦文字中的秦隶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