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研究的深入发展,区域社会文化己成为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具有独特地理环境和移民历史背景的台湾区域,伴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台湾历史上是一个大陆移民的社会,大陆汉人移民及其后裔是台湾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并为台湾社会带来了大陆(特别是闽粤两省)的各种民间风俗、经济关系和文化传统。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以大陆移民及其族裔在台湾进行社会文化融合过程及模式为研究重点,并分析了台湾社会文化融合过程中的文化景观表达,同时运用文化生态的视角解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大陆移民台湾经历了明清前的零星入台,明清时的大规模迁台至光复后的现代移民阶段。大陆汉人移民为台湾的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也为台湾社会带来了大陆(特别是闽粤两省)的各种经济关系和文化传统。伴随移民进程,在地缘上,形成以地缘关系为主的村落,并在长期杂居,交换与贸易、通婚、政府的教化、生产斗争中发生了同化与融合,形成了族群整合后的和谐关系,进而构建了一个多元族群组成的社会。在文化上,一方面通过宗教进行建构。早期居民只祈拜自己所携带的神明,信仰圈呈以家族或共同祖籍地为单位的点状分布,随着台湾社会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转变,祭祀圈逐渐扩大,出现了超聚落、超祖籍,范围涵盖全乡或全镇的祭祀圈。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进行建构。明郑与清朝将大陆文化移植到台湾,并在台湾正式开科取士,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内地化,使台湾由一个蛮夷之地,建构为理学之乡。在政治关系上,一方面通过行政建置建构。中国政府对台湾的经营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至清朝行政建置扩展到全岛,为大陆文化向台湾的扩散与整合提供了政治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身份政治建构。在不同时期地方的力量尤其是社会运动因素的推动下,台湾社会完成了“省籍族群身份认同”的构建。并进一步认识到台湾社会的族群分化实际上是异质性与同质性的统一体,血浓于水的中华文化是两岸最大的公约数,既是祖国统一也是岛内族群间融合的内聚力与共有基础。在文化景观建构与表达上,伴随着台湾社会的建构,部分大陆文化景观直接移植到台湾,如姓氏景观,同时在与环境适应过程中,形成带有融合特色的文化景观,如地名景观(地形与物产地名)、语言景观(台湾闽南话)、宗教信仰景观(三山国王的王爷化)、族群景观(平埔族汉化)、政治生态(蓝绿阵营)等。台湾社会文化建构是建立在两岸特殊的地理环境背景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是在移民与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叠加政治影响而最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