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虹桥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古代桥梁,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历史上记载这种桥梁曾在北宋盛极一时,而今实物无存,但是留存于浙闽边界区域的编木拱廊桥为虹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与参考。本文依据学界对虹桥的多种命名,将类似虹桥的结构称为“编木结构”。
通过对编木结构的几何生成与结构力学特征的分析与模型推演,论文出该构的一些规律,并详细论证了“编木结构为互承结构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观点。进而,依据所总结的结构规律,推导衍化出多种二维平面形态和三维空间形态的编结或互承构。
互承结构的名称很多,如骑马战斗拱、杠杆梁架结构、达·芬奇格网等,虽然它们指的是同一结构,但在建筑上的应用却各不相同。例研还表明,在十二世纪末,日本僧人重源可能建造过互承结构,而十三世纪中期的欧洲也已经出现了互承结构。本文收集了中国大陆、日本和西欧三个区域的互承结构案例,以便于总结实践经验为后文结构类型展实验奠定基础。
以建筑学的视角,编木结构或互承结构有无其他结构形态的可能?这种结构的范畴边界是什么?本文最后一部分尝试行该方的拓展实验:
1.模仿颗石藻的外壳结构,引入板状构件,获得新的三维互承结构类型。
2.从编木结构出发,改变原来构件连接式,引入拉索构,获得新的三维互承结构类型,类似于张拉整体结构,本文称之为张拉互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