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道速滑女子500米自1992年成为冬奥会正式项目后,中国实力迅速崛起并成就冬奥会“四连冠”伟业,然而,温哥华冬奥会后我国短道速滑队在女子500米中的危机便有所显现。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2010-2016赛季世界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大赛的竞争格局和选手的培养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七届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赛,中国选手共获得4金3银1铜,展现了绝对突出的实力和近乎“一家独大”的态势。中国队共派出19人次参加,除3人次外,其余参赛选手全部闯入半决赛,反映出强大的整体实力,但2010年及2014年冬奥会,中国队晋级决赛的人数回落至1人,集团性绝对优势正在逐步瓦解,冲金形式趋于个人化。 2、2010-2016六个赛季的50次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国际大赛,中国选手共取得29枚金牌,从金牌数量上看优势明显,但主要依靠王濛、范可新两人,体现了目前中国队目前该项目整体实力的衰弱,冲金选手个人化的现状。并且在2010-2011、2011-2012和2015-2016的三个赛季里,中国队均丧失女子500米世界杯总冠军,在赛季金牌榜上也不及加拿大、意大利等国,2014年世界锦标赛冠军更是被该项目传统弱旅韩国选手所获得,女子500米国际竞争力格局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基础培养倾向于体校选拔,队员无需自担训练费用,国家人员选拔目前尚未有明确条件和硬性规定;韩国及欧美国家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均需要自行负担训练费用,地区、省份、国家定期举办各类年龄组比赛,利于有潜质的选手脱颖而出,国家的人才选拔均有严格的明文规定,所有教练员必须按规定录取合格队员入选国家队、参加世界大赛。 4、目前我国短道速滑短距离选手的培养与选拔存在如下问题:短距离人才重视程度不够、选手选拔有失公平、训练理念相对保守、基层教练执教水平不高、专项训练的个性化不足。结合国际优秀短道速滑短距离选手的培养与选拔,提出如下改进建议:重视短距离人才培养、研究施行符合中国特色的选拔体系、学习与尝试最新训练理念、形成完善的基层训练体系、开展个性化的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