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中出现了短期利率的剧烈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的稳定提出了挑战,并且也不利于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危机之后,“利率走廊”逐渐成为货币政策的新潮流,我国央行也逐渐引入了类似的机制实施货币政策。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尚未完全成熟,利率走廊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吗?如何设计行之有效的“利率走廊”制度呢?另外,我国尚未实现货币政策转型,货币政策具有数量型中介目标。在数量型货币政策体系中引入一种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我国央行应该如何利用利率走廊引导拆借利率,并实施货币政策?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将围绕利率走廊的有效性、制度安排以及政策实施展开研究。研究采取: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统计分析与国际经验借鉴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试图分析:利率走廊如何管理拆借利率波动;利率走廊如何引导拆借利率形成;中央银行应该如何利用利率走廊进行宏观管理;我国的利率走廊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改革和完善,中国模式是什么。本文的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首先采用货币市场局部均衡模型和宏观经济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利率走廊的政策机制。然后,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发现我国利率走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破解方案。最后,将政策机制和破解方案综合形成我国利率走廊的执行模式。首先,本文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利率走廊如何控制拆借利率波动。理论分析发现:没有利率走廊时,也会存在一条银行间拆借利率波动的走廊。其上限为银行的长期资产出售成本,即银行拆入流动性的机会成本;下限为信用风险溢价,即银行拆出资金的风险补偿。引入利率走廊之后,存贷款便利利率以更低的使用成本,分别取代信用风险溢价和长期资产出售成本,将拆借利率控制在走廊范围内。但是,当利率走廊的实际使用成本超过存贷款便利利率时,拆借利率有可能会突破走廊上下限。这正如一些利率走廊执行国家的经验事实。其次,本文构建了一个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三期模型,为分析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走廊两种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理论分析发现,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走廊都具有影响拆借利率的作用,但是利率走廊对稳定拆借利率水平优于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对拆借利率的影响大小取决于公开市场操作是否被预期到,与基本面不一致的未预期到的公开市场操作会引起拆借利率的异常波动。而无论是预期到的还是未预期到的利率走廊都能够起到稳定拆借利率的作用。但是,具有严格抵押要求的利率走廊会降低政策的效果,抵押溢价会导致拆借利率突破政策利率上限。然后,本文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为分析利率走廊如何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货币需求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理论分析发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货币需求规律不同,其各自主导的货币总需求曲线倾斜方向不同。如果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可预期的方式向银行系统供给货币,商业银行倾向于将更多的货币配置到金融资产上,进而形成货币供给与债券收益率之间呈正相关的“倒挂”问题。此时,虚拟经济货币需求主导货币总需求,其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然而,利率走廊可以通过降低资金成本增加货币供给。资金成本下降,商业银行投资实体经济能够获得更多收益,促使其将更多货币从金融市场转向实体部门,进而促进债券收益率下降,改变“倒挂”。此时,实体经济货币需求主导货币总需求,其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另外,通过控制资金成本,利率走廊也可以引导债券收益率在一定范围波动。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利率走廊是一种“常备而少用”,却能引导短期利率的货币政策工具。依据合理的模式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利率走廊关乎其政策效力的实现。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利率走廊执行现状,发现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利率走廊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冲突;难以引导拆借利率形成;三种期限的SLF利率不协调。带着以上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利率走廊国际执行模式。在总结了加拿大的简化模式、欧洲的复杂模式、英国的“两段式”模式、新西兰的转型模式以及美国的修正教训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破解上述问题的方案:引入政策利率、打造多层次政策利率框架、合并不同期限SLF。最后,应用以上本文对于利率走廊政策机制的分析结论,以及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利率走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的破解,本文最终将建议利率走廊的中国执行模式。该执行模式主要由利率走廊的设置和操作两部分组成。其中,如何操作主要依据政策机制分析,而如何设置依据于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期待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人民银行有效执行利率走廊,并对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