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再现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hz3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侦查学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多是在侦查程序、侦查手段、侦查机制上,而对侦查再现的研究少有论及,即便有也仅限于概念与内容,缺乏系统认识。其实,侦查再现犯罪在国外某些国家的侦查领域,正逐步成为侦查学界专家学者研究的一个课题。究其原因,是因为侦查再现犯罪是系统地运用逻辑方法对现场的痕迹物证等分析研究,从而全面而成体系的重建犯罪现场的过程。正是因为如此,笔者拟以证据理论和犯罪心理痕迹为视角,对侦查再现犯罪进行一个概括和提升。本文首先从侦查再现的三论方法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等方面入手,搭建侦查再现的基本的方法论体系。首先,犯罪信息既是侦查得以再现的基础和中介,又是侦查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整个侦查再现的过程可以说是围绕着收集犯罪信息即收集犯罪相关证据而进行的。因此,信息理论是侦查再现基本理论之一。其次,侦查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侦查再现活动又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系统工程,并且,整个犯罪行为、犯罪过程也是一个由犯罪行为人自主调控的系统工程。不论是侦查系统还是犯罪系统,都包含若干个子系统。再次,侦查再现活动还是系统控制活动,整个侦查再现活动中充满着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在对抗中得以侦破案件,实现再现犯罪的侦查任务。所以运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解决侦查再现的问题就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接着,本文以证据1理论的系统分析为切入点,并详重分析了证据与侦查再现的关系。证据之于侦查阶段乃至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意义都非同一般。证据是整个诉讼程序的核心,无论是在侦查、检察,还是审判阶段,对于公检法系统的执法、司法人员而言,要证明某一已发生的案件的真实性,就需要他们广泛收集案件事实发生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印记,这些印记存在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中,这些印记就是证据,就是用来证明案件事实已经发生及如何发生的依据。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要实现某个犯罪案件的现场重建,所依据的也是证据。本文首先从痕迹物证入手,因为确定案犯所留的痕迹物证是侦破案件、揭露和证实犯罪嫌疑人的重要依据,2也是侦查再现的关键所在。接着,基于现代刑事犯罪日趋智能化、有组织化,常规的侦查手段已不能满足与刑事犯罪做斗争的需要,在运用传统的侦查模式不能很好的对抗犯罪的时候,我们在原有的侦查方法和手段上需要有新的突破,而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对侦查再现则显示出其愈益重要的作用,故本文以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为视角,着重分析了犯罪心理痕迹之于侦查再现的意义。最后,基于侦查再现犯罪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不足这样一个事实,故本文对侦查再现在实践中的不足也作一肤浅的研究,从侦查再现的实务中分析侦查再现的关键点在于在现场勘查时收集证据要全面细致,加强对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以及评价再现的标准应该客观合理。
其他文献
《行政处罚法》第24条对“一事不再罚”原则做了规定,“一事不再罚”原则本来在法学界争议很大,由此更成为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对这一原则的理解也存在诸多的分歧。同时
宽顶堰上的闸孔出流和闸后有跌坎的闸孔出流是实际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水力现象。正确分析其淹没出流特征、淹没出流条件,正确确定其淹没系数,不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也具有理
本文从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容入手,通过对政府在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提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政府基础这一概念,并根据政府组织内部各要素对电子政务建设所起作用的
目的:(1)研究核因子kB(NF-kB)在佐剂关节炎(AA)大鼠滑膜和脊神经节中的表达,从神经-免疫学为切入点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的机制。(2)研究NF-kBmRNA和TNF-αmRNA IL-1βmRNA IL-10 m
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和重要农产品安全有
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承保被保险人或其允许的合法驾驶人在使用保险车辆的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致使第三者遭受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目
配网巡检工作是供电所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电力配网基础数据进行计算机管理,开发先进的配网巡检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巡检工作效率,保证电力配网
近海台风强度变化,尤其是强度的突变(突然加强和衰亡)是台风预报的难题。然而,由于缺乏对强度变化机理的足够认识并在现有数值模式中未有足够高的分辨率来表达强度变化精细的
汽车和机器设备用弹簧要求轻量化、高强度和长寿命,矩形横截面弹簧因占用空间小,能储存更多的能量而受到青睐。日本的科技工作者采用异型拉丝模拉拔出异型钢丝,通过缠绕方式卷制
蔗根锯天牛已成为我国蔗区重要的地下害虫,发生面广,为害严重。其主要原因是甘蔗大面积连作种植制度,现有药剂防效下降,气候炎热、少雨、干旱等因素。采取以农药防治为主、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