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前二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都是选取带有强烈心理学色彩的词语为小说集命名,所谓“呐喊”正是表明作者内心有着强烈的情感郁积,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的一种情感爆发形式,而“彷徨”则是表明作者的情感因为一时找不到宣泄的突破口,只能郁积于心,不断发酵的状态。这一点明确提示我们,鲁迅的这二部小说集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着强烈的情感诉求。
通过分析统计我发现对于死亡的焦虑是鲁迅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感线索,这种死亡焦虑根源于童年死亡阴影的郁积,当作者每次碰到生存困境时这种死亡焦虑就会闪现出来或者会加剧。所以本文立意重在挖掘鲁迅小说中的死亡线索,并试图找出这些内在死亡线索与外化在小说中具体表现形式的关系,从而对鲁迅小说中的情感诉求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
纵观《呐喊》和《彷徨》这二部小说集,我还发现,鲁迅的死亡焦虑经过了二个郁积期:其一是童年死亡阴影的郁积,这个郁积期比较长,一直到《呐喊》时期才得以爆发,也许正是因为郁积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最后爆发的力度也比较大,“五四”时期创作上的辉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本文在把握《呐喊》时期的作品时也是重在分析童年死亡阴影郁积在作品中的表现,如直接的童年死亡阴影郁积——对中医和家族制度的批判;童年死亡阴影造成的个体被迫从群体中剥离的生存焦虑意识——看与被看主题;为摆脱生存困境而对个体的过去不断放弃的伤感情绪的郁积——出走回乡主题等。这几个主题的共同特点是个体体验性非常强。
“五四”落潮后知识分子迅速分化,鲁迅重新陷入新的生存困境,感情进入“彷徨”期,这是第二轮郁积期。在这一轮郁积期内,随着自己身份和处境的变化,鲁迅对问题思考的角度和广度都与以前大不相同,这一时期,作者更注重从知识分子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角度思考问题,而不再仅仅拘泥于小我的情感体验,外化在小说中就是对民族生存危机的焦虑和对时代死亡气息的强烈感受。这一时期的个体不再是“小我”,而是社会的人,是“知识分子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