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A3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TBF)患者,经后路植骨钉棒内固定术后伤椎的愈合情况及其对伤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临床诊断为A3型TBF的患者72例,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50.3±9.5)岁;病程2-15天,平均(6.5±1.8)天;均为单节段椎体损伤病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前、术后即刻在侧位片上测定伤椎的Cobb’s角、前后缘高度,评价椎体恢复情况。内固定取出前:(1)伤椎行正侧位片,测定伤椎的Cobb’s角、前后缘高度,与术后即刻比较伤椎有无变化;(2)行CT+三维重建评估伤椎骨折愈合情况,不完全愈合的测量伤椎空洞的体积大小、记录空洞位置、观察空洞的形状、统计空洞的发生率。内固定取出后1年:(1)正侧位片上测定伤椎的Cobb’s角、前后缘高度,与内固定取出前对比,评估取出内固定后伤椎有无变化;(2)行CT+三维重建检查,进一步评估不完全愈合伤椎的空洞变化情况;(3)行胸腰椎动力位片评估伤椎的稳定性。结果:术前的伤椎的Cobb’s角为(19.91±6.53)°,伤椎前缘高度为(21.06±5.54)mm,伤椎后缘高度为(33.85±3.85)mm;术后即刻的伤椎的Cobb’s角为(7.67±4.28)°,伤椎前缘高度为(31.15±3.06)mm,伤椎后缘高度为(36.78±3.32)mm;与术前比较,伤椎的Cobb’s角、前后缘高度有明显改善(P<0.05)。内固定取出前伤椎的Cobb’s角为(8.07±4.23)°;伤椎前缘高度为(30.27±3.31)mm;伤椎后缘高度为(36.34±3.98)mm;与术后即刻比较,伤椎的Cobb’s角、前后缘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CT检查结果为:伤椎完全愈合16例,完全不愈合的0例,不完全愈合51例,不完全愈合主要表现为伤椎内出现低密度、形状不规则、大小不同的空洞,空洞发生率为76.11%。空洞位于伤椎上1/3的10例;位于上1/3和中1/3的20例;位于上、中、下1/3的18例;位于中1/3和下1/3的1例;位于中1/3的2例;位于下1/3的0例;位于上1/3和下1/3的0例。空洞最小为804.37mm~3,最大为2631.05mm~3,空洞大小为(1504.37±329.87)mm~3。内固定取出后1年伤椎的Cobb’s角为(9.43±4.72)°;伤椎前缘高度为(29.99±3.55)mm;伤椎后缘高度为(35.98±3.66)mm;与取出内固定前比较,伤椎的Cobb’s角、前后缘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空洞位置较取出前无变化,空洞大小为(1498.09±381.27)mm~3。动力位片参照胸腰椎稳定性评分的放射学评分标准,均未达到诊断标准。本次研究病例中无再次椎体骨折和断钉断棒病例。结论:A3型TBF经后路植骨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后,伤椎的高度得到重建,后突畸形获得矫正。伤椎完全愈合表现为整个椎体内的每个层面密度均匀、连续、无低密度的空洞,不完全愈合主要表现为伤椎内空洞样改变,空洞大小不同、形态不规则、位置多在伤椎的上部。不完全骨性愈合的伤椎,对伤椎的稳定性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