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的相互作用包括竞争与互惠两个方面,且随着环境胁迫的增强,植物之间可由竞争转为互惠。因而植物之间的互惠效应常被应用在胁迫环境的生态修复中。幼苗建植是胁迫环境下植被恢复的重要阶段,研究胁迫环境下成体植物对幼苗的抚育效应及机理在恢复生态学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耐土壤酸性的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 Koehne)为邻体植物,采用受控实验和野外实验的途径,研究土壤酸胁迫下成体植物对邻体幼苗的抚育效应,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不同种类幼苗对土壤酸胁迫的耐受性根据种子萌发率、存活率,幼苗株高、冠幅与生物量等结果可以得出:本研究中6种目标植物耐酸性各异,较耐酸植物为豆科的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um)稍次之;较不耐酸植物包括豆科的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和禾本科的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Pers.)、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及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2不同酸胁迫下成体对幼苗的抚育效应变化规律随土壤酸度由pH=4.1降至pH=6.9,较耐酸植物紫穗槐与邻体之间一直表现为中性作用,次耐酸植物马棘与邻体间由竞争转为互惠,较不耐酸植物白三叶、狗牙根与其邻体间由互惠转为竞争再减弱,较不耐酸植物黑麦草、高羊茅与其邻体间由互惠转为竞争。3酸胁迫下成体对幼苗丛枝菌根的促进效应分子生物学的分析表明,邻体植物胡枝子根系内形成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群落与目标植物紫穗槐和马棘的AMF群落相似性较高,表明邻体系统中邻体植物的存在有助于其周围幼苗根际形成AMF群落。对目标植物根系AMF侵染率的分析也表明,在有邻体植物胡枝子存在的处理,目标植物马棘和狗牙根AMF的侵染率显著高于无邻体植物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