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现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司法制度、信访制度,在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我国多数弱势群体依然面临着利益诉求难,回应慢,解决难等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弱势群体往往采取非制度性的参与方式,少数弱势群体甚至采取极端手段,如自杀、犯罪、围攻政府等群体性事件,进行利益诉求,导致弱势群体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妨碍社会正义实现、阻碍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介因具有廉价性、平等性、匿名性等众多特点,日益成为弱势群体的首选利益表达渠道。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主体的现状,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制度渠道,并分析了现存制度的主要弊端,如代表性不足、回应慢等。其次,对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中的网络媒介因素进行了学理上的分析,认为网络媒介可以提高弱势群体组织化程度,形成网络公共话语空间,提升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能力,构建维权新格局。同时,网络媒介的廉价性、平民性可以赋予弱势群体话语权,增加利益表达的机会。再次,总结分析了网络媒介视阈下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了网络的言说自由容易造成群体极化现象;非理性因素造成利益诉求的畸变;信息传播失实,诱发群体性事件,引发网络暴力及造成侵权等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发展的网络维权的现实弊端。最后,本文从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的完善、倡导网民利益表达理性化、构建政府网站、建立网络媒体系统机制和培育社会组织、健全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四大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升网络媒介视阈下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能力的对策建议。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日益迫切的现实问题。所以,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建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因此,探索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