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5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97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鉴于患者的年龄和颅内外血管情况决定是否行脑血管重建术,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STA-MCA+EDMS)组、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EDMS)组、颅骨多点钻孔术(MBH)组、保守治疗组。颅内外血管重建术前对烟雾病患者进行常规检查,行CT/CTA、MRI/MRA、CT灌注成像及DSA等影像学检查并分析其特点。出院后半年对患者予以电话随访或住院复查CTP及DSA,对各手术组及保守治疗组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予以比较。比较三组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局部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DSA表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三组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半年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均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83)。STA-MCA+EDMS组(88.57%)的神经功能障碍明显改善的比例稍高于EDMS组(80.00%)和MBH组(74.07%),EDMS组(80.00%)的神经功能障碍明显改善的比例稍高于MBH组(74.07%),但STA-MCA+EDMS组、EDMS组以及MBH组三组的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情况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术后半年复查全脑血管造影的48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侧支血管重建情况进行比较。STA-MCA+EDMS组治疗后脑血管造影表现良好6例,一般3例,差1例;改善9例,未改善1例,改善率为90.00%。EDMS组患者治疗后脑血管造影表现良好17例,一般8例,差5例;改善25例,为改善5例,改善率为83.33%。MBH组患者治疗后脑血管造影表现良好3例,一般3例,差2例;改善6例,未改善2例,改善率为75.00%。SAT-MCA+EDMS组的改善率(90.00%)稍高于EDMS组(83.33%)及MBH组(75.00%)。但比较以上三组的术后侧支血管重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手术前及术后半年均行CT灌注成像的20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各项灌注指标进行比较。20例患者的术后相对脑血流量及相对脑血容量均较术前增加,术后平均通过时间及达峰时间均比术前减少。术后各项灌注指标的参数值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0天内并发症包括短暂性神经功能恶化、癫痫、急性脑梗死并(或)硬膜下血肿、颞肌瓣嵌顿肿胀。其中STA-MCA+EDMS组8例(22.86%),EDMS组19例(20.00%),MBH组1例(3.70%)。MBH组术后10天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STA-MCA+EDMS组及EDMS组;但三组采用χ2检验统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间接血管重建术儿童组24例,成人组98例。间接血管重建术儿童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分级:优秀20例,良好4例,一般1例,差0例;间接血管重建术成人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分级:优秀52例,良好20例,一般11例,差14例。间接血管重建术儿童组与成人组的临床改善情况采用列联表χ2检验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间接血管重建术后半年复查DSA的患者共38例,儿童组16例,成人组22例。儿童组术后DSA表现良好14例,表现一般2例,表现差0例;成人组术后DSA表现良好12例,表现一般3例,表现差7例。间接血管重建术儿童组与成人组的术后DSA新生侧支血管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结论1.外科手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内科药物治疗,颅内外血管重建术可明显改善脑血流灌注及脑功能;2.三种颅内外血管重建术式治疗缺血型烟雾病均有显著疗效,术后半年的疗效评估差别不显著;3.三种术式的安全性差别不显著,术前评估、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围术期及围麻醉期管理对预防并发症发生非常重要;4.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儿童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优于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