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氏原螯虾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因其肉味鲜美而广受人们欢迎。目前克氏原螯虾幼体阶段消化系统发育及饥饿复投喂对其影响的相关研究内容还比较匮乏。因此,本试验通过组织学、超微结构观测、酶活检测等方法,从形态学、组织学和消化酶活性方面探究克氏原螯虾幼虾消化系统发育变化及饥饿复投喂对它的影响,旨在了解克氏原螯虾幼体时期消化生理特点,为其消化生理、组织病理及高效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理论依据。其研究结果如下: 1.本试验利用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了出膜后克氏原螯虾幼体消化道及消化腺(肝胰腺)发育的组织形态变化。本研究中,根据克氏原螯虾食物来源、外部形态及消化形态的变化,可将克氏原螯虾幼体可分为3个阶段:幼体Ⅰ期(从出膜到4DAH)、幼体Ⅱ期(5DAH-8DAH)、幼体Ⅲ期(9DAH-12/13DAH)。幼虾Ⅰ期中贲门胃与幽门胃被卵黄囊包围,形态简单呈囊状,具胃磨雏形,幽门胃中出现腺滤器;中肠前部上皮细胞胞质内具一些小液泡;中肠前部与中肠后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且仅在幼体Ⅰ期存在;中肠后部上皮细胞内细胞质中含有根尖液泡含量丰富;后肠在Ⅰ期幼体中与体节肌肉紧密相连;肝胰腺细胞多为中间形态,难以辨别区分。幼体Ⅱ期,贲门胃形态复杂,出现食道-贲门胃瓣,胃磨初步成型;中肠前部上皮细胞中液泡含量明显增加;中肠后部根尖液泡含量减少甚至无法观察到;后肠与体节肌肉之间形成明显空隙图。Ⅱ期幼体是消化系统发育最为活跃的时期。Ⅲ期幼体中,消化系统发育趋向成熟,已基本具备成体形态。 2.本研究中,我们评估了饥饿20天对幼虾生长、成活率、消化系统的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试验中,幼虾被分为对照组与饥饿组。在14DAH、20DAH与29DAH时进行采样。经过20饥饿胁迫,幼虾体重在10.17mg左右波动,全长在8.12mm左右,死亡率为0。饥饿胁迫下,消化系统组织形态学变化如下:食道和胃壁变薄且上皮细胞萎缩成立方上皮,细胞核固缩染色加深,核仁难以观察;中肠与后肠肠腔扩大,肠壁变薄,上皮细胞、肌层萎缩,肠嵴的萎缩(P<0.05);肝小管扩大,R细胞中脂滴体积较少,典型B细胞数量降低。超微结构变化结构表明,肠上皮细胞核B细胞线粒体肿胀成空泡化,线粒体内嵴断裂减少;此外R细胞的细胞质基电子密度降低,糖原颗粒和脂质的量减少。 3.本试验研究了出膜后克氏原螯虾幼体发育期间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的变化规律,及饥饿复投喂对消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肠嵴高度的影响。本试验检测的几种酶的活性在幼体体内都能检测到。克氏原螯虾幼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胰蛋白、碱性磷酸酶表现为上升趋势;胃蛋白酶与淀粉酶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脂肪酶为先增高后降低然后再次增高。饥饿1周复投喂组中,复投喂后幼体体重呈指数增长;饥饿1周组与饥饿2周组都出现了蜕皮现象,且蜕皮时间与发育组一致。本研究中,胃蛋白酶、脂肪酶都随着饥饿下降(P<0.05),复投喂开始后,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及脂肪酶急剧上升(P<0.05),淀粉酶在饥饿胁迫下升高(P<0.05),复投喂后淀粉酶活性随之降低。饥饿胁迫下,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复投喂后,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最终趋向对照组。饥饿1周复投喂组中,幼体中肠嵴高度呈上升趋势,各期高度与发育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后肠嵴呈上升趋势,23DAH时后肠嵴显著低于对照组,30DAH时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饥饿2周复投喂组中,幼体中肠嵴呈上升趋势,各期高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幼体后肠嵴呈上升趋势,23DAH与30DAH都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