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Enterobacter mori引起的桑树细菌性萎蔫病(Mulberry Enterobacter wilt)是本实验室2010年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和命名的一种新病害,在浙江杭州地区发生严重。为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与蔓延,2011年本实验室根据该病菌的特点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Em-ropBF和Em-ropBR,可用组织浸出液的方式对样品直接进行检测。然而,这对引物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际检测效果,尚需对大量田间样本作检测,特别是与桑青枯病菌的比较检测。同时,由于该病的防控研究亦刚刚起步,有必要对病害的特点及一些生防制剂和抗生素进行防控与作用机制试验。本研究首先对桑细菌性萎蔫病菌E. mori和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进行了分离鉴定,并用SMSA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到了3株青枯病菌,编号为:RS-L1, RS-L2, RSL-3。研究表明,E. mori和R. solanacearum均能引起相似的桑“枯萎”症状,但因E. mori为兼性腐生菌,致病性相对较弱,与R. solanacearum相比,其发病症状较轻且发病时间较长。壳聚糖在离体条件下对E mori R18-2、 R. solanacearum M2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mori LMG5074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对R18-2的抑制作用最强。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壳聚糖对三种病原细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使细菌产生泡状结构、胞质凝聚等现象,从而降解病原细菌。肠杆菌科中一些种,包括E. mori,对氯霉素、红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均有敏感和抗性菌株,因菌株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所测的肠杆菌科中6个种的模式菌株包括4株桑细菌性萎蔫病菌及3株桑青枯菌对卡那霉素均未出现抗性。这表明卡那霉素目前是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青枯菌的较有效的抗生素。本研究根据E. mori和R. solanacearum特异性检测引物对浙江地区的48份和广东地区8份共计56份桑树样本进行了病原检测。桑细菌性萎蔫病菌常与青枯菌共同致病且在浙江临安和桐庐地区发病较普遍。桑细菌性萎蔫病单独发生的频率以桐庐县最高。桑青枯病菌在浙江和广东地区均有很高的检测率。这为病害的防控和病害检疫提供了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