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扯根草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对TGFβ1肝星状细胞胞内外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一、临床研究:206例患者随机分2组,分别为对照组(100例)用常规治疗:第1个月用甘利欣(甘草酸二胺)30ml+凯西莱(硫普罗宁)0.3g,1次/天;第2、3个月,单用五酯胶囊2片/次,3次/天;治疗组(10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苏颗粒口服1包/次,3次/日。两组患者均90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肝纤三项,血液动力学检测,及PGA参数改变。二、实验研究:HSC-T6常规培养后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药物组,用含0.5%NBS的DMEM培养,模型组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加入TGF-β1刺激,药物组分别用不同浓度药物培养液加TGF-β1刺激,采用AlamarBlue法检测细胞活力,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药物细胞毒性;根据Alamar-Blue法及MTT的结果,药物组用含2mg/ml药物的0.5%FBS培养液加上TGF-β1刺激,24h后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细胞Ⅰ型胶原,α-肌动蛋白,ERK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Smads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一、临床研究:1、在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症状消失者82例(77.4%),而对照组为40例(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各项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各项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治疗3月后,两组的ALT、AST、γ-GGT、TB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p<0.01)。3、在改善肝纤指标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各项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HA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而LN,IV-C无显著性差异;治疗3月后,两组的HA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p<0.01)。两组的LN、IV-C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p<0.05)。4、在改善门、脾静脉D、Q值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D、Q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门、脾Vp均无差异(p>0.05)。5、在改善PGA参数方面,治疗组治疗后PGA指数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PGA指数虽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实验研究:不同浓度扯根草均能抑制细胞增殖,在24h增殖抑制明显,以2mg/ml浓度最明显;MTT结果示2mg/ml药物组对细胞无明显的毒性,而10mg/ml、50mg/ml药物组对细胞有明显的毒性;扯根草对Ⅰ型胶原及α-肌动蛋白的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与模型组比较,P<0.01;对ERK蛋白表达未见明显抑制,与模型组比较,P>0.05;但扯根草对磷酸化ERK水平及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与模型组比较,P<0.01;对Smad2蛋白表达未见明显抑制,与模型组比较,P>0.05;但扯根草对磷酸化Smad2水平及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扯根草具有较好的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症状,降酶、退黄、促进肝功能恢复作用,且对阻断及逆转肝纤维化进程有一定疗效,对改善门、脾静脉内径则不明显,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控制肝脏炎症,减少TGFβ1的产生,进而抑制HSC的激活和持久活化,减少胶原的产生和沉积;提高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从而达到减轻或逆转肝纤维化;扯根草能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分泌Ⅰ型胶原及α-肌动蛋白,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其部分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的胞内ERK信号及Smad信号转导有关。综合述之,扯根草抗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