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肾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变化、血脂四项、血液流变学、血浆中特异性标志物及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并通过其临床疗效的总结。初步探讨CCCI的病理机制,观察用养脑通络汤干预后脑部血供改善的程度,探讨其对慢性脑供血不足肾虚血瘀型患者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效果和机制。 方法:选取宝鸡市人民医院中医科2015年6月至12月门诊及住院符合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断的患者60例,确定证型为肾虚血瘀型,随机分为二组A组和B组,每组30例,维持患者的基础治疗不变,A组为对照组,使用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干预, B组为试验组,使用中药复方汤剂养脑通络汤进行干预。从入院的第1天开始计算连续治疗28d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血液流变学、血脂四项、血栓前状态标志物、脑部血液供应等指标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 1.在临床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前A组、B组均无差异(P>0.05)。但是随着每组患者临床治疗时间的延长,发现A组与B组临床症状积分同时出现下降的趋势,并且治疗28d时低于14d临床症状积分,均有差异(P<0.05),单试验组有优势;A组的总有效率为80%(24/30),B组的总有效率为93.3%(28/30)。B组的总有效率高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2.在血脂方面:A组治疗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的TC、TG和LDL,均低于治疗前,HDL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的TC、TG和LDL低于A组治疗后,HDL高于A组,有差异(P<0.05); 3.在血液流变学方面:二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随着临床治疗时间的增加,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开始有所改善。A组治疗后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在治疗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低于A组,有差异(P<0.05); 4.在血栓前状态标记物方面:A组和B组治疗前的血栓前状态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的各血栓前状态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B组治疗后的NO、t-PA明显高于治疗前,ET-1、FIB明显低于治疗前,所以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的NO、t-PA高于A组,ET-1、FIB低于A组,有差异(P<0.05); 5.在脑部血供的改善方面:二组患者治疗前的椎动脉及颈总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A组治疗后的椎动脉及颈总动脉的Vm大于治疗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的椎动脉及颈总动脉的Vm大于治疗前,有差异(P<0.05); 6.不良反应及处理:在以上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而中断治疗,也没有出现肝功和肾功的损害、血、尿、粪常规亦没有明显异常变化。A组未见有不良反应及药物过敏反应。B组只有1例踝部水肿、1例胃部烧不适症状,考虑踝部水肿和其高血压引起心脏功能不全有关,给其加用利尿剂后症状消失,胃部烧不适症状患者,追问其原因,诉口服服药,建议餐后服药后,症状未再出现。所以这二组的不良反应率差异(P>0.05)。 结论:养脑通络汤能够显著改善肾虚血瘀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血脂、血液流变学、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增加脑部血液供应,从而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肾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达到治疗及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效果,尤其是不良反应少、过敏反应几乎没有,所以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