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形态观察和生殖隔离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考察了中国两性和孤雌卤虫的分类地位。首先观察了中国两性生殖卤虫9个品系的额结节和阴茎的详细形态特征,并与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4个两性卤虫种进行了比较。根据观察,并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发现额结节和阴茎形态在卤虫两性种之间存在较大分化,根据额结节和阴茎形态能够直观可靠的将中国两性卤虫和来自其他地区的4个种一一区分开来。同时通过生殖隔离实验检验了A.sinica和A.urmiana之间,以及A.sinica和A.tibetiana之间的杂交情况,澄清了以往文献中相互矛盾的观点。另外也考察了中国两性品系之间的杂交情况,发现了中国两性品系之间存在的遗传分化。生殖隔离实验和形态观察实验的研究结果彼此吻合。应用通过研究两性种获得的形态学知识进行了两项研究。第一项是中国孤雌卤虫罕见雄体形态观察与杂交实验,第二项是沿海盐田外来两性种的鉴定与描述。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6产地中国卤虫形态学与生殖隔离研究l中国两性卤虫的杂交实验 检查了品系(A .sinica模式品系)与来自西藏、新疆和内蒙的5个中国卤虫品系之间的杂交情况,并与SIN品系和URM品系(A .urmiana的模式品系)的杂交实验做了比较。发现来自西藏和新疆的卤虫品系,以及内蒙的ALXZ品系与S州品系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主要表现为从F:代到F3代繁殖成功率的下降上:繁殖成功率均在40%左右或更低。SIN品系和URM品系之间的生殖隔离主要表现在从FI代到F:代的实验阶段,仅有接近半数的实验配对能繁殖,并且在本阶段表现出明显的杂交破落(hybrid breakdown),例如F:代幼体数量少、难以存活到成体等。根据实验结果认为A.tl’betiana是一个有效种,并且其分布范围可能不仅限于其模式产地拉果错。中国卤虫品系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而和A.~iana之间较远。2中国两性卤虫额结节与阴茎形态观察了9个中国卤虫品系的额结节与末阴茎形态,并与A.~iana,A.:alina,A.加nciscana和A.persimilis进行了比较。中国卤虫与A.~iana的额结节前面观一般为椭圆形,并且额结节棘刺的数量和分布方式在中国卤虫各品系间存在差异。中国卤虫各品系的末阴茎均为管状,末端有一个指状突。这一特征与A.~iana,A.salina,A.户an‘l’scana相似而和A.persimilis不同。Artemia Persimilis的末阴茎包括界限分明的两段:一段为圆柱状,是与基阴茎相连的部分;另一段可能与其他种类的指状突是对应结构,为向末端渐细的锥状。9个中国卤虫品系的末阴茎上的棘刺可分为三个类群:后棘、外侧棘和栉棘。其他4种卤虫的末阴茎棘刺数目比中国卤虫少,并且这些种类只有外侧棘和后棘,而没有栉棘。中国卤虫和A.urmiana的后棘比外侧棘大,而A.salina,A.加nciscana和A.persimilis的后棘与外侧棘大小相似。测定了中国卤虫品系的多项数量形态学特征并运用了判别分析。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中国卤虫西藏品系和华北品系之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分化。16产地中国卤虫形态学与生殖隔离研究3中国孤雌卤虫罕见雄体的形态观察与以及与两性种雌体的杂交实验 观察了中国孤雌卤虫3个品系产生的罕见雄体的形态学特征,3个品系罕见雄体的额结节和阴茎形态特征均与A.urmiana相似:额结节侧面观半球形,前面观椭圆形。具有基阴茎棘,末阴茎为管状,末端为指状突。末阴茎具有后棘和外侧棘,且后棘比外侧棘大。没有发现栉棘。进行了杂海罕见雄体与两性雌体的杂交实验,发现朵海罕见雄体能与A.urmiana和A.、inica杂交产生FI代,但在FI代到FZ代时出现了明显的生殖隔离。朵海罕见雄体与A.salin么A.户anciscana和A.persiml’lis之间不能产生Fl代。4中国环渤海地区盐田中的外来两性生殖卤虫的鉴定 ·检查了来自环渤海地区5个盐场的卤虫卵,发现每个品系中均不同程度的混有两性卤虫。山东埋口和羊口品系绝大部分个体为两性,其他3个品系中孤雌卤虫占优势。经过杂交实验和形态学鉴定发现这些品系中的两性个体是A.户口nciscana。但东营河口品系中除A.户口nciscana之外还混有少量的中国两性个体。在这些品系中的旧金山卤虫形态特征符合已有的文献描述,它们的出现污染了当地的卤虫种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