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头部及海马核磁共振成像,分析热性惊厥患儿在疾病进程中海马影像学变化,以及海马损伤与继发癫痫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反复热性惊厥发作,并于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间在小儿神经内科随访治疗,期间完善2次头部及海马磁共振平扫的患儿共34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别测量其双侧海马体积,记录海马结构损伤情况,同时收集患儿的一般病历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性别、家族史、来源、完善头部及海马磁共振时的实际年龄、患病时间、有无惊厥发作持续状态、有无复杂性热性惊厥病史、期间平均每年抽搐发作次数、是否转变为癫痫、基因检测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Kruskal-Wallis H检验判断海马体积变化情况,以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探究影响海马损伤、继发癫痫的相关因素。结果:1.患儿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5岁,男女比为2.1:1。19例患儿在疾病过程中有惊厥发作持续状态(55.9%),25例患儿有复杂性热性惊厥病史(73.5%)。多数患儿发作频率≤3次/年,占64.7%,两次海马磁共振均无异常的有23例(67.6%),14.7%的患儿转变为癫痫(5/34)。第1次随访时患儿的平均患病时间为1.1年,实际年龄为2.3(1.6,3.9)岁;第2次随访时患儿的平均患病时间为2.2年,实际年龄为3.0(2.2,5.3)岁,两次随访平均间隔时长为1.1年。2.热性惊厥患儿双侧海马体积与实际年龄具有正性相关关系(r=0.68,P=0.00),左右侧海马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左侧海马体积平均每年增大值(△V左侧)为0.36(0.23,0.51)cm~3/y,右侧海马体积平均每年增大值(△V右侧)为0.40(0.27,0.64)cm~3/y,总海马体积平均每年增大值(△V总)为0.75(0.50,1.17)cm~3/y,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4.△V与惊厥发作持续状态及患病时间具有负性相关关系(r=-0.44,P=0.01;r=-0.44,P=0.01)。5.惊厥发作持续状态组19例,左侧△V为0.32(0.11,0.41)cm~3/y,右侧△V为0.36(0.24,0.42)cm~3/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惊厥发作持续时间≥16分钟与5~15分钟的热性惊厥患儿相比,双侧及总△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根据预后情况分组,热性惊厥组比无热惊厥及癫痫组的患儿海马MRI的异常比例更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海马损伤及是否继发癫痫与性别、年龄、惊厥发作持续状态、复杂性热性惊厥病史等因素无关。结论:1.发育期反复热性惊厥发作的患儿,双侧海马体积逐渐增大,且海马体积与实际年龄呈正性相关关系。2.伴有惊厥发作持续状态与无惊厥发作持续状态的患儿相比,平均每年海马体积增长幅度小,惊厥发作持续状态会损伤海马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