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等思想作为建构理想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和原则,在人类思想史上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存在的氏族成员平等,到古希腊的公民平等、中世纪基督教教义中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类平等、资产阶级自然法学派主张的人人生而平等、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所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直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平等观的产生和发展,平等思想的发展从一个角度浓缩了人类社会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第一次把平等观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他们强调了平等和权利都是具有历史性的,平等观的提出和发展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定的:平等概念可以为不同的阶级服务;不同的阶级可以赋予平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平等理想要由不同的阶级来实现。他们科学地表达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严密地论证了争取并取得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平等的基本条件和根本途径。在马克思恩格斯相继去世之后,在实现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飞跃的历史背景下,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结合实际国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列宁结合俄国的特殊情况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赋予平等以新的内容。毛泽东曾努力实行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成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邓小平则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首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科学思想。我党“十七大”科学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平等观为代表的平等观是现阶段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它可以促进中国更早更快地实现更高等级的人类社会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