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当个体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他将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情形出现的太频繁,个体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去,甚至泛化到实际能控制的情境中去,于是他会感到无助而抑郁。自上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Martin E.P Seligman提出习得性无助理论以来,在教育领域已展开大量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通过大量理论及实践经验,发现学生在不断遭遇学习挫折后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这种现象会泛化到其他情境中去,不仅影响其学业成绩,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是习得性无助研究的重点,其原因与控制感缺失,归因方式,动机,自尊,情境,人格等有关,习得性无助量表的编写一般从认知、动机、归因、情绪四个方面来进行。习得性无助个体存在情绪障碍,根据以往研究发现具有情绪障碍个体存在注意偏向。由此本文力在探讨具有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是否存在注意偏向。先在中职生中发放300份中《职生习学习习得性无助量表》回收291份有效量表,在高分、低分两端27%的人数中各选取被试30名,作为习得性无助高分组与低分组,进行注意偏向实验。实验一被试60人(60人数据有效),实验二58人(每组个29人)数据有效。在《中国化面孔情绪图片系统》选取积极、消极、中性,三种效价图片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点探测、线索靶子范式进行实验。研究结果:(1)通过点探测任务发现习得性无助高分组与习得性无助低分组在反应时上有显著性差异F(1,58)=73.463,p=0.00,习得性无助高分组在消极情绪面孔图片上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在中性和积极情绪面孔图片上的反应时t(29)=3.310,p=0.001,具有学习习得性无助个体存在注意偏向。(2)通过线索靶子实验研究注意偏向的机制,结果显示习得性无助高分组与低分组在反应时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1,56)=18.421,p=0.000,高分组在有效线索提示下对积极、消极、中性情绪图片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在无效线索提示下对消极情绪面孔图片反应时显著长于对中性面孔情绪图片反应时t(28)=2.359,p=0.03,存在注意解除困难。习得性无助低分组被试在有效提示和无效提示上对三种图片上反应时差异都不显著。研究结论:习得性无助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并且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解除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