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国进入习近平主席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凝聚国民意志、强化国家认同”作为一项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贯彻始终。阅兵仪式这样极具代表性的政治仪式即是通过军队仪式的狂欢化和全民化来加强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典范。本研究旨在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视角,探析国家如何通过“胜利日大阅兵”来促进国家认同建构,其国家认同将具体落实到“抗战精神”建构层面。研究认为,关于“胜利日大阅兵”的仪式建构有两层:“胜利日大阅兵”的政治展演行为建构;“抗战精神”概念建构。本研究以传播学理论家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为学术取向(academic approach),将研究彻底放入仪式观领域,视仪式为剧场,剧场前台上映的“仪式展演”为社会存在的理想投影,胜利日大阅兵的符号化建构为万众瞩目的仪式剧目,剧场舞台上所出现的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社会象征符号构成了符号的意义系统。所构筑的抗战精神概念是剧场后台精心准备的原创剧本。阅兵仪式为仪式参与者提供了共同参与的情境条件,仪式的程序引导人们进入全方位的际遇并由此展开与仪式主旨有关联的会话。在仪式过程中,人们产生共同信仰并对其激情宣誓直至仪式结束,而关于仪式的那些缅怀、感动、热烈、欢快、满足等等印象留存在人们心底。仪式会话的结果是具有社会价值的道德规范由此产生,即仪式过程中由符号系统所建构的精神概念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感的一部分。阅兵仪式把仪式团结、忠诚奉献、爱国拥军这一类的情感力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国家认同的源泉。为更深一步挖掘研究主题,本研究也使用了爱弥尔·涂尔干、维克多·特纳、兰德尔·柯林斯、欧文·戈夫曼、范·热内普等人关于仪式的学术思想。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提出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指出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主题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找到研究的逻辑起点,阐释研究设计、理论框架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一章“仪式化的阅兵、政治认同与抗战精神”,阐释两个层面的内容:作为政治仪式的阅兵是如何发挥权力宣告与符号象征功能的;作为国家认同的思想源泉,阅兵仪式所构筑的抗战精神概念是如何促进政治认同,进而促进国家认同的。第二章“仪式的剧场:胜利日大阅兵的符号化建构”,研究仪式剧场如何对胜利日大阅兵进行符号化建构,分析了仪式剧场的前台、仪式表现、仪式后台以怎样的模式运转着,同时伴随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社会象征符号的活动一起构筑了阅兵仪式的象征符号体系。第三章“仪式的表征:抗战精神的概念建构”,分析胜利日大阅兵仪式如何对“抗战精神”完成概念建构。此过程亦对“和平之内涵”赋予新的意义解读,包括三个递进层次:和平的含义、和平的后盾、和平的实现方式,最终确立了“国家保卫和平”这一核心主旨。第四章“仪式的想象界:活在不同的建构系统里”,分析了国庆阅兵仪式、建军九十周年阅兵仪式、胜利日大阅兵仪式各自建立了怎样不同的建构系统,这些建构系统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现实,现实就是这样被建构的产物,人们活在不同的建构系统里,就是活在不同的社会现实里。结语,世界宛如偌大的剧场,剧场前台永不停歇地上演着意味深长的剧目。只要后台一直在运转,只要仪式一直存在,那么现实一直处于建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