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而电子产业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工业强国的标准。因此,通过深入地研究电子产业的发展模式,寻找提高电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方案就显得十分必要。针对这种研究必要性,本论文对中国电子产业的研究,从几个方面展开:第一,中国电子产业成长状态和现有水平如何;第二,中国电子产业成长过程中问题何在;第三,中国电子产业乃至内资企业的竞争力究竟如何。以这三个方面为主要探究对象,本论文将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作为分析方法,首先,分析基于S—C—P(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框架的中国电子行业的产业结构演变;其次,根据中国电子产业的市场绩效,对其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索;最后,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对中国内资企业发展快、效益差的市场绩效作出客观的评价,进而观察中国内资企业发展模式,借鉴与之类似的国外企业,提出提升中国内资企业竞争力的建议。 本论文经过调查研究,对上述的方面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高速增长,中国电子产业不仅成为中国第一大支柱产业,并且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产品生产大国之一,同时中国电子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不断上升。根据本论文的统计分析,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成就与外资企业的相关作用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有很大的联系,其中外资企业所起的作用更为突出。 第二,中国电子产业发展过程中,效益差的现象依然存在,如技术研发能力较弱、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低等。其中,中国电子内资企业的低利润率问题更为严重,深刻影响中国电子内资企业的稳定发展。从产业组织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内资企业的低利润率的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的低集中度、低产品差异、低进入壁垒。这三个因素融为一体表现为“过度竞争”,进而产生根本无法获取高利润的状态。 第三,虽然中国内资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但是中国内资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远低于国际竞争对手。根据竞争力统计分析结果,规模因素和效率因素直接影响中国内资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对本论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总括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选题背景、问题提出)和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以及理论依据。 第二章是理论回顾部分。本章回顾了与选题有关的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过程,为本论文的展开做好理论铺垫。特别是,本章对本论文作为理论依据的SCP范式进行了具体说明,进而论及不同学派对其范式有着不同观点。哈佛学派作为结构主义者,信奉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观点,反而芝加哥学派作为行为主义者,在坚持自由竞争和市场均衡的理论下,他们主张,市场行为影响市场绩效,市场绩效再影响市场结构。最后,本章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分析准确地定义了论文选题有关的关键词,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企业竞争力等概念。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探究中国电子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彩电、手机行业的产业组织具体分析。按照SCP范式,本部分将中国电子产业和两个典型行业分成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环节,深入探究各环节的演变过程和演变特征。从市场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电子产业有三方面特点:第一,产业总量的规模得到迅速发展。根据《中国电子工业年鉴》的统计,从1980年到2003年之间以年均26.8%的速度增长,电子产业总产值从1980年100.6亿元剧增到2003年24,058亿元;第二,产业和市场越来越集中,1980年代时期“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分散型市场结构发展到2000年前后成为“以大型企业为主”的集中型市场结构,例如,根据分析获得的统计数据显示,1989年电子前十位企业的集中度只不过是16.4%,2001年上升到32.5%;第三,国内市场的进入壁垒逐渐下降,促使在华外资企业和国外产品进入内销市场。从关税角度分析,电子产品的平均名义关税率从1990年30.8%降到2002年11.1%。在非关税方面来看,限制国内的外资企业在华经营活动的规定如外汇平衡政策、零部件当地含量、生产计划备案、境外出口等要求逐步废除,因而产生外资企业大规模进入。从市场行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企业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内资企业经营战略行为的变化。第二是外资企业的经营战略变化。近年中国内资企业的经营战略从以往的价格竞争逐渐向品牌竞争转变,为此,内资企业不仅不断加强对研发方面的投入,同时也针对海外市场,采取“走出去”战略;中国内陆的外资企业随着对内销市场进入壁垒的缓和,国内的外资企业不断加强本地化战略,以开拓更多的内销市场。为此,它们加速在中国设立地区指挥总部和研发中心。从市场绩效方面来分析,有两种现象比较明显。第一,中国电子产业的地位不断上升,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电子产品占有率从1998年4.7%上升到2003年10.1%。以电子产业总量来分析,根据2003年为止的《世界电子数据年鉴》统计数据,中国电子工业产值早已超过韩国,在跟紧日本。第二,中国企业,特别是内资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电子产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与全部工业利润率相比,1990年代超过全部工业平均利润率,而2002年以来状况完全倒置。电子产业的销售利润率,从2000年6.75%下降到2004年3.83%。其中,近年电子五强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表现更为惨重,2002年以来一直处于3%以下的利润率。 第五章是对中国电子行业发展快、效益差的原因的分析。根据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市场绩效分析,本章对如此市场绩效所产生的原因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全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对发展快的原因即成长动力的分析。根据分析,外资因素和市场需求对中国电子产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电子产业总产值来看,外资企业比重从1985年3.96%、1995年37.49%提高到2003年69.68%,市场需求对产业成长的作用有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两方面。根据统计分析,从1998年到2004年,国内电子产品的批发零售额以年均13.3%增长,出口交货值占电子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89年14.24%提高到2003年38.4%;第二是对中国企业的低利润率的原因进行分析。基于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分析,近年中国企业的低利润率是由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公共政策三个因素同时作用所引起的过度竞争的结果。低利润率和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近十年的动态回归分析,验证,获得了比较满意结果,回归系数的数学性质可以通过检验来验证(参见本文的第五章二节)。 第六章是对中国企业的竞争力的客观评价。本章采用竞争力分析体系(CBCM),把中国内资电子企业与韩国骨干电子企业之间竞争力进行国际比较。从两者之间的竞争力评价结果来看,如今把中国骨干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韩国三星电子相比,大多数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三星电子的竞争力看作100分时,中国内资企业除了京东方和华为以外,都达不到50分。进而,从决定综合竞争力的因素角度来看,这样的竞争力差异主要是由中国内资企业规模小、效益差的现象所导致的。与此相反,中国内资企业的增长速度显示与韩国企业比较是同步的。这样的分析结果是与第五章发展快和效益差的分析结果一脉相承的。最后,为了利于中国内资企业健康成长,本章介绍近年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的韩国三星电子的发展经验,进而阐述了若干有助于提升中国内资企业竞争力的建议,以供相关研究的借鉴。 综合本论文的分析和论证,对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总结如下: (1)与选题有关的“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特点。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子行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关系研究比较单薄。 (2)研究方法上的特点。传统SCP范式对特定产业进行SC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时,主要是从静态或者比较静态的结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本研究对10多年的电子行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这在中国产业组织研究过程中,是有创新之处的,是不常有的试图。 (3)研究范围上的特点。现有的产业组织研究主要侧重于解释一些引起市场绩效的原因和逻辑关系。本研究突破这种常规分析模式,根据企业的市场绩效分析结果,产业组织分析框架延伸到企业竞争力分析,进一步对中国电子内资企业的综合能力进行国际比较。 但是,在前面的创新之处以外,本论文所提出的议题,也有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与克服的地方。笔者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1)对产品市场的集中度和企业市场势力之间的理论关系解释方面。在本论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分别产品市场的集中化趋势比较明显,虽然1980年代以来中国电子十强或百强企业的市场势力不断增加,但是近年其增加趋势却停止甚至减少。这两者之间关系需要进行进一步实证研究。 (2)研究的普遍性方面。从中国电子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之间的动态分析来看,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很明显。这种现象是否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的普遍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 (3)回归分析上的统计数据不足。本论文在进行本研究所须的统计和计量分析的过程中,遇到统计数据上的限制。因此,为了尽量找到一些能符合本研究方向和有一贯性的统计数据,本文采用了从1994年到2003年的统计数据,含有观察时间较短的缺陷。所以,今后需要引用更长时期、更充足丰富的统计数据,来进行与本文类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