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死魂灵》汉译本比较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该理论认为:作者在其创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读者在阅读前的“期待视野”,因为读者的阅读反应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也说明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在连接原文与译语的过程中发挥着主观能动作用。因此,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会翻译出不一样的美学效果。从接受美学视阈下来评析不同译者对于同一部作品的主体性作用,是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独特视角,不仅对翻译理论研究,而且对文学翻译创作都具有启示性的作用。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果戈理的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顶峰。在中国,《死魂灵》第一个中译本于1935年由鲁迅译出。迄今为止,《死魂灵》已有10多种不同的译本。为了再现不同时期不同译者的翻译行为,本研究选取的是1935年鲁迅先生的译本、1983年满涛和许庆道先生的合译本、1996年郑海凌先生的译本和2004年娄自良先生的译本。本文侧重分析接受美学中的潜在读者、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等概念,旨在探索出可指导文学翻译策略的接受美学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四种《死魂灵》汉译本,从不同译者的视阈局限和语言风格、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可接受性、文化信息的翻译转换、翻译的审美再现等四个方面全面剖析相关的例证,探究4位译者的翻译活动规律,并提出一些新见解,为文学翻译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南溪朴世采是朝鲜继金长生、郑逑、郑经世、金集、朴知诫、宋时烈、宋浚吉、李惟泰等学者之后的又一位礼学大家,留下了诸多礼学著作,对朝鲜礼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