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劳动法领域,个体工商户被赋予用人单位资格,与其他典型用人单位(企业)同样承担着无差别的法律义务,这有一定依据但是却不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个体工商户已经发展到具备企业外观的现实,但却没有全面考察个体工商户的经济实力;这是对《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沿用,即将雇员八人以上的个体工商户视为企业,八人以下视为非企业组织体,但“七上八下”本身就存在诸多诟病,已被《个体工商户条例》抛弃;这无疑有利于保障劳动者,但却顾此失彼忽略了个体工商户的利益。个体工商户被纳入法定用人单位范围产生了一系列弊病:改变了个体工商户的自然人本质,理论上导致对其法律性质认定混乱;实践中个体工商户用人单位义务过重;尤其是用人单位这一主体资格从劳动法逐渐向其他法律领域渗透以后,导致个体工商户在行政、刑事领域也承担了很多不合理的义务,最终在多方面影响了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乃至生存,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通过综合分析可知个体工商户不适合作为用人单位。首先,个体工商户的综合发展状况在根本上决定了其不应承担过重的用人单位义务。通过分析得出:虽然数量上个体工商户在市场主体中占有绝对地位,但是资金额所占比重却很低,实力弱小;虽然存在一部分实力较强的个体工商户,但是“大户”与全体个体工商户相比,数量非常少,并且“大户”与私营企业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仍处于弱势地位。其次,个体工商户的自然人本质与用人单位组织性特征不相容。个人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本质上是自然人,家庭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是基于家庭关系形成的共同共有关系,“大户”虽有发展却并不足以影响个体工商户整体的性质定位。最后,个体工商户具备非现代性,营利性不完全,经营中家庭人身性强等特征,这些特性使其不适宜作为用人单位。尤其要说明的是,弱化甚至否认个体工商户的用人单位资格并不代表对劳动者利益放弃保护:虽不成立劳动关系,尚有雇佣关系存在,后者更有利于平衡个体工商户与其雇员之间的利益。由此,劳动法领域对个体工商户法律资格的认定需要做出以下调整:基础性前提是区分“大户”“小户”,进而促进“大户”转为组织体,赋予其用人单位资格;但“大户”转企后仍需与传统企业差别对待并要尊重其劳动关系的家庭性;“小户”不仅不宜作为用人单位反而要加强对“小户”的劳动权益保障。